交通可達性與社會公平問題思考(二) ——怎么才算是公平?
人已閱讀 - - 作者: 施澄 潘海嘯 0公平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從人類社會誕生之初就困擾著人類。對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宗教和政治體制,公平的含義和標準都大相徑庭。如下圖所示,左圖中三個人配置資源是一樣的,看似公平,其實是形式公平;而右圖中結果是最優的,是結果公平。在現實的社會資源分配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公平觀點,出發點不同,對于公平的認知表述就不同。
圖1 什么是公平?漫畫
之所以對于公平問題的看法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和爭論,主要原因是支撐公平的基石不是一個,而是三個即道德(Ethics)、自由(Freedom)和福利(Welfare),如圖所示。但是這三個基石在不同條件下,時而一致,時而相悖。以上的四個經濟學角度的公平觀點都是偏重三個方向中的一部分而考慮的。功利主義關心福利最大化、羅爾斯主義關注道德而折衷主義關注自由。在實際的規劃策略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如果要考慮公平相關的議題時,也往往要從這三原則出發,三者相互制約才使得公平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但是也只有從這三個角度同時考慮問題,才能使決策更加合理和可實施。
圖2 公平三原則
究竟怎么才算是公平呢?經濟學歷史上著名四種公平觀點,即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折衷主義(Eclecticism)和羅爾斯主義(Rawlsianism),以及樸素的平均主義(Equalitarianism)觀點
假定:社會福利水平=a×甲的效用+b×乙的效用。在三種經濟學歷史上的典型觀點加上最樸素的平均主義觀點,可以總結為四條社會福利無差異曲線。
圖3 不同觀點下的社會福利無差異曲線
1. 平均主義(Equalitarianism):是最樸素的一派觀點,后續研究中使用到的基尼系數、分異系數和泰爾熵等指標都是用來評價地區間是否平均的問題。不應該簡單地認為這些系數越小就越好,否則原始社會的步行小城市就是最公平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平均化會被不斷打破,極化現象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平均主義依然有價值,本文認為過于平均固然不一定是好的,但是過分平均一定是不好的。也就是說,如果基尼系數超過0.5一般就認為社會極化現象過于嚴重,比如印度或者南美的一些城市,中心城區條件過好,而周邊地區是交通設施地下的貧民窟。總之,平均主義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出現過分極化的現象。
2. 羅爾斯主義(Rawlsianism):認為社會公平的體現在于最差人群的福利是否提高,也就是無視最好的群體,關心最底層的群體。在本次研究中,關心可達性最差的10%人群的狀況,提出應該給予最低保障的可達性供給的概念。最低供給的保障是對于最弱勢群體的關心,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底線。比如:在新城建設過程中,對于拆遷至新城的居民的最低公交和服務設施的保障。
3.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認為福利最大化的社會是最公平的社會,這個觀點的起點是從富人財富的邊際效用低,所以從富人處取走一部分財富給予窮人,社會總福利會增加。功利主義是政府進行轉移支付的理論基礎,如上海進行牌照拍賣制度,資金轉移支付公共交通建設。
4. 折衷主義(Eclecticism):認為功利主義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在轉移支付的過程中財富會減少,即所謂奧肯的漏洞。奧肯的漏洞其實是,打擊富人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導致的。所以折衷主義認為,在公平市場競爭下,各群體獲得的收益即為公平。折衷主義給我們的啟示是,政府的主要任務不是轉移支付而是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各類群體應該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交通方式,政府要保障這個選擇的過程是公平的。比如:拍照拍賣的一次性收費還是以燃油印花稅來定量征收?再比如交通擁擠收費政策。這些都是政府應該調節市場公平的行為。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