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imege"></menu>
  • <menu id="imege"><tt id="imege"></tt></menu>
  • <input id="imege"><menu id="imege"></menu></input>
  • <input id="imege"><tt id="imege"></tt></input>
    <nav id="imege"><strong id="imege"></strong></nav>
    <xmp id="imege"><center id="imege"></center>
  • <xmp id="imege"><menu id="imege"></menu>

    王樹盛:綠色交通的城市空間響應

    人已閱讀 - - 作者: 王樹盛 0

    2016年10月28號,以“健康路網、活力街道、多元共享”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健康交通?健康城市”論壇開幕式在南京召開。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王樹盛以《綠色交通的城市空間響應》為題作特邀主題報告,以下文稿經作者本人審閱后發布。                      iPB行之道

    謝謝主持人,首先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次交流與學習的機會,本人也非常榮幸在這樣一個場合,能夠和眾多的前輩、專家、同仁就一些專業問題進行交流探討。iPB行之道

    我今天與大家共享的議題是綠色交通的城市空間響應,開始這個主題之前,先請大家看一個例子。這是亞特蘭大和巴塞羅那的對比,亞特蘭大人口250萬,建成區面積4280平方公里,巴塞羅那人口280萬,建成區面積162平方公里,可以看出他們的差異之大。我們在這樣一個案例基礎上,做一個簡單的假設——公交線網實現城市人口500米半徑全覆蓋、公交車輛運行速度為18公里/小時、高峰小時車輛發車間隔為5分鐘。那么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結果:對亞特蘭大來說,要完成這樣的任務,所需要的公交線路長度是8560公里,而巴塞羅那只需要324公里;所需配的公交車數量,亞特蘭大為5706輛,巴塞羅那僅需216輛。這只是一個假定,并沒有考慮線路重復線路系數等等因素。但我們從這個案例中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人口規模相當的情況下,城市不同的空間布局模式對基礎設施供給影響非常大,不僅包括公交線路的供給,也包括道路網、市政水管網等等對于亞特蘭大和巴塞羅那而言,哪種模式城市運行成本更小,已經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了。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K8FJFsRPR2W6YSpialuZZLibibph7DKyfAXDSaEwUsQvqicUKe2ExXTphA/0?wx_fmt=pngiPB行之道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城市空間布局直接影響城市交通的供給和需求,綠色交通發展需要城市空間的匹配。如果說將城市功能過度分散開來(如亞特蘭大),是先人為制造問題,然后再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解決問題,這種做法是非綠色的,是代價昂貴的,甚至是愚蠢的。iPB行之道

    接下來的主題就圍繞著城市空間和交通之間的關系展開。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城市軸線與公交走廊的關系(宏觀),二是生活圈與步行單元的關系(中觀),三是建設環境與步行交通的關系(微觀)。iPB行之道

    先來討論下第一步部分:城市軸線與公交走廊。我們常常拿洛杉磯低密度的蔓延發展作為案例來批判,但是在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中,是否存在一種高密度的蔓延模式?我認為這種現象廣泛存在。那么這種模式對交通設施影響如何?有幾個典型城市的案例可以說明該問題。下圖是幾個案例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圖,橫軸是距城市中心的距離,縱向是人口密度,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人口密度分布特征是不一樣的:巴黎是典型的從中心向外圍遞減的模式,最高的密度和最低的密度倍數大概是6左右,紐約也是遵循這樣的規律,而莫斯科就是典型的盆地式結構,也就是說從中心到外圍人口密度分布是遞增的,洛杉磯則呈現沒有中心的特征。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gibnIEiaQGaGCoROdXJmBWahZFhs4M33WF2LfWNydZvyN6iay6uWic1DPQ/0?wx_fmt=pngiPB行之道

    那么以上不同人口密度分布下的人均距離如何呢?可以進一步對比下莫斯科和巴黎,巴黎建成區面積大概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而莫斯科為500平方公里左右,但巴黎人均距離和莫斯科卻差不多,均在10公里左右,這種結果與人口密度的分布有很大關系。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eKmpSz9iaTVibMibiaQBM0Op2cDLk5jIbzMsiccNAh8a9M29UzKB48Q0l9w/0?wx_fmt=pngiPB行之道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種關系,進行數值分析,假設城市的人口是100萬,半徑是10公里,進行三種情景的模擬:第一種情景是人口密度均質化的分布,第二個情景是從中心到外圍遞減的,模擬巴黎的情況,第三種是盆地式的結構,人口密度是從中心向外圍是遞增的,模擬莫斯科的情況。通過這樣一個數值模擬我們發現,在人均距離方面,第一種均質情況是6.7公里(情景A),第二種是5.6公里(情景B),第三種是7.3公里(情景C)。這一數值模擬顯示,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對人均出行距離影響是非常大的,高密度的蔓延同低密度的蔓延一樣會增加出行距離,給交通系統帶來額外的壓力,特別引起關注的是情景C和情景B的差別,也就是莫斯科模式和巴黎模式的對比,莫斯科模式比巴黎模式的人均距離增加超過40%如果我們不對城市空間組織、空間形態進行有效控制和允許高密度蔓延發展的話,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將承受巨大的額外壓力。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uygm9ibE2myicX360OwCBF6zt1cXYO158VdvERcOC5q39XOnZ841RrtA/0?wx_fmt=pngiPB行之道

    另外我們還研究了走廊的情況,如果按照走廊組織城市空間,還可以進一步減小出行的距離。在前面數值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假定城市有兩條客流走廊,寬度1公里,人均距離可以降低到5.39公里,比均質發展模式可以減少20%。從上面數值研究以及我們所觀察的一些現象,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高密度均質化的蔓延,甚至盆地式的空間形態增加了出行距離,加大交通壓力,而走廊模式更利于交通減量。由此,我們提出“TOC+TOD”的規劃模式,TOD大家都比較熟悉,這里的TOC是指transit oriented corridor,主要強調在客流走廊之內,對通勤走通進行統籌,對職住關系進行平衡。另外,以走廊組織空間還有一些其它的優點,比如對帶型城市和組團城市做了一些統計和觀察,同等規模情況下,帶型城市道路網絡長度是組團城市的1/31/2之間,帶型城市比較容易擁堵,但如果說用公交走廊這種方式來建設帶型城市,優劣勢就會發生逆轉,可以用最少的交通設施運輸最大的客流。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gFD6FyHQSqd10WnWMy9m9FRy6t76wfdVe5Oo13R27GNaQ5MCmBMvaQ/0?wx_fmt=pngiPB行之道


    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8tnWP1F5STgc4BIfJcJUJAPNww86slAk9Q6f3ibgxCIdW3SEsOvmhgQ/0?wx_fmt=pngiPB行之道


    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YYiamgXtJHHx2Cek0dYmbpJbQXETia3CHEiaja3ic2eicxeNQfNmHw1amxA/0?wx_fmt=pngiPB行之道


    iPB行之道

    按照前述得到的結論,城市空間總體組織模式對交通基礎設施投入、交通運營成本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但當前控規編制存在碎片化的現象,控規從總規繼承的要素難以對職住關系及空間形態進行通盤的考慮。基于這樣的疑問,我們提出以走廊來統籌空間職住關系的工作思路,建議總規階段控規編制單元劃分成兩類,一是公交走廊沿線類,二是非公交走廊沿線類。對公交走廊沿線類單元統籌考慮職住關系,并將要求落實到每一個單元;在控規階段,通過方案的調整,開發強度的設置,去檢驗每個單元職住關系落實的情況是不是滿足總規的要求,如果不滿足總規的要求,需要對它的用地方案做調整。這樣可以把總規和控規對城市空間、人口職住關系的分布做一個銜接和統籌。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xCjP3df0ZiahwGEAmqYjSlV61br7VwPJdCroia5p9wUPtGWAI7Xd8Zibg/0?wx_fmt=pngiPB行之道

    第二部分聚焦中觀,探討生活圈與步行單元的關系。還是從一個現象開始,這一張圖片是去年參加一次生態新城會議的經歷,這個生態新城位于濱湖的區域,打車需要開GPS,下車之后還要走三百米左右到達建筑入口。這個片區的建筑空間組織都是如此:深深的一個庭院,庭院里面停滿了車輛,整個建筑隱藏在綠化帶的背后。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SSaeAMJ5GTAwMUJLhWdE1bzV6E0lVncJ27kcl1sHvrdxeVqD3fZyjw/0?wx_fmt=pngiPB行之道

    我也考察了下江蘇的其它一些新城建設,似乎這成為一種常態,越是近期建設的新城,這種特征越明顯——建筑被停車場包圍,建筑和建筑之間隔離非常大。為了進一步研究這種現象,對世界上開發強度最大的兩塊區域做了一個對比分析——上海陸家嘴與紐約曼哈頓。如圖是上海陸家嘴局部區域宏觀到微觀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陸家嘴這塊區域建筑之間的距離是比較大的,建筑后退線也非常大,該圖中兩個高層建筑之間的距離達到了90米,幾乎是一個街區的距離,各個建筑有自己的落客平臺。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CaLt0GAVLm7oPBMkfAgcSuMmI1LXJ2W5icSkmLlPvVNk6ULWXWicTFYA/0?wx_fmt=pngiPB行之道

    這是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局部截圖,與上海陸家嘴差別顯著,建筑物形成連續的街墻,建筑后退非常小,圖中兩個高層建筑之間的距離只有23米,停車位主要位于街墻的背后。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pFh18s2OFCZ6r3UztDvegK7C8Nv2MpkhW1OQicicwkicE35Q65qmLREiaQ/0?wx_fmt=pngiPB行之道

    總結起來,可以定義以上兩種模式:第一種是松散模式(上海陸家嘴),邊長是300400米的街區,建筑自由、靈活,建筑后退距離大,建筑直接掛在主干道上,建筑對街道空間場所感、圍合感幾乎沒有貢獻,建筑前區停車多,小汽車出入時刻干擾慢行交通。第二種模式是緊湊模式(紐約曼哈頓),街區邊長約80-150米,建筑布局整齊劃一,每個街坊是個整體,注重建筑裙房對街道空間的塑造,建筑圍合內部區域為停車,有巷道與道路相連接,建筑面向街道的空間是慢行空間。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VFAAWBT3hnC400fdCibNL5ZoIficvYiaBmK3ia2exEJqbrLOicmicibibBPDWQ/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SNUOqPIRiaU1USiaedkCkzcb9hb4sehZf1on5exx9zFdyaYxBPuicGV42WUZYWCMSMOlXoa6RGnSueA/0?wx_fmt=pngiPB行之道

    這么多年以來,我們現在一直在關注綠色交通建設,重點關注了公共交通,至少按照官方的統計數字來看,公交分擔率是年年攀升的,但我們忽略了一點——近年來步行交通比例是嚴重下降。可以認為,步行交通出行比例的下跌和前述疏松、欠缺組織的空間布局模式是有關系的,甚至可以認為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城市蔓延。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cUpyGDiadqyI2rLDOQHic4Gj2Oia6aCOcE2icfzVp1LwD951pFvcLz6fNg/0?wx_fmt=pngiPB行之道

    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建議在空間組織上增加中觀層次——圍繞步行交通來組織城市的基本空間單元。簡單來說,就是整合地塊、街區組成生活圈。要形成這種模式有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用地類型要多樣、混合,保障日常生活需求在生活圈內能夠滿足。按照這一理念,城市規劃中的功能分區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我們著手一個城市的規劃,除了工業等對生活干擾比較大的用地需要單獨的用地性質之外,其它生活區域統籌劃分成一個個的生活圈,每個生活圈作為公共設施配置的載體。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1iazbZ4hDxbGJzibupoezIpcicd6p2IfN4Mqd0ias9xCW0uiakmFFTwLl3A/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ziag3QgfvsF3BBaiaVRIRP3WTlJDrZNfe09jb2A9E7GOTYncwdKdgAVg/0?wx_fmt=pngiPB行之道

    二是推行高連通度、高可達性、高滲透性的網絡。我們一直對路網密度非常重視,除了密度之外,路網的形態同樣重要。這兩張圖是路網密度幾乎相同、形態不同的情況下,5分鐘步行覆蓋范圍的對比,可以看出它們的差異,路網形態同樣決定路網的性能、決定步行的可達性。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PXNQ7srgeBGUmK7ibM3jmNe7icC7oDkjFUUgqRkwfz9Hxf8nCXleWKHQ/0?wx_fmt=pngiPB行之道

    這張圖也是密度幾乎相同,但是形態不同的情況下點到點可選擇路徑的情況,第一張圖兩點只有一條路徑可以選擇,第二張圖顯示的路徑是多選的,不容易產生擁堵。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R1XE4SKlP1J2Hbh9bWsGaC8BCrskEhxooUzB7ao1h3Hxos52DJYooQ/0?wx_fmt=pngiPB行之道

    在路網方面上,提出兩點需要我們警惕的地方:第一是路網形態,我們城市當前還是樹枝狀的路網比較多一點,這張圖南京某一個居住小區的路網截圖,如果把內部道路一并考慮的話,它的結構顯然是樹枝狀的,是聯通度非常不好的一種結構。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zxTgMbAzKPQEiaywfd4dzWOJSX8CObovVX6SzA4ML96K0RL8Kl25noA/0?wx_fmt=pngiPB行之道

    另一點需要警惕的是路網的密度。提升路網密度沒有錯,但現在問題是,我們的路網真的是密度低嗎?這個圖是我們在昆山取的一個局部案例,它的總路網密度是比較高的,市政道路路網密度超過8公里/平方公里,如果小區內部的路網算上的話超過15公里/平方公里。所以,我們的路網密度其實并不低,但問題是,如果說我們把小區內部的道路扣除掉,然后又要求市政道路達到高密度標準的話,實際的道路密度、面積率將會大大超標,這與用地緊張的現實是沖突的。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daDZhzWfXAlN8v5u3rpXw2MhpZfxfN2GE3iczicjnH4CINDYHjeAg5ww/0?wx_fmt=pngiPB行之道

    三是關于支撐生活圈的小街區模式,它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密路網、窄馬路,但是決定小街區的因素,我們認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光有密路網、窄馬路是不夠的。來解釋下這張圖——由四條道路圍成的一個區域,中間這個綠色的區域就是建筑的垂直投影,紫色的區域是道路紅線圍合的區域,最外面的這一圈是道路的面積。這三塊面積共同來爭奪土地使用,我們需要保證一定的土地利用效率,也就是其中綠色這一部分面積要達到一定的比重。但道路寬度、道路間距、建筑退線組合不當的話,小街區是難以形成的。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icYT4sdbalkdMgS7Mzmj985cRiaTJiaNIZGTcGtJXyzOZRqV4QUYrhqaA/0?wx_fmt=pngiPB行之道

    為了證明這個問題,我們做了幾組實驗,對道路寬度、道路間距、建筑退線不同組合下的土地使用效率進行模擬。這里只解釋其中的一個實驗——道路寬度是18米的情況。當道路寬度18米、建筑退線10米、道路間距100米時,土地使用效率不到40%,但如果建筑退線縮小到3米的話,土地使用效率就會增加到將近60%;保持道路寬度18米、建筑退線10米不變,道路間距150米時,土地使用效率為55.8%,但如果建筑退線縮小到3米的話,土地使用效率就會增加到將近70%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QFE4po8CVy48tntcZHcozUweDaSZTaxia4bib1fDH4pCSXWm2icja91rQ/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3PPktutt7XNdibosdSMNNPVVEpqqWnv5pP93q1NiaMLMXoDZtDHd7EzA/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euqGrufh2chQyiaZl9DHxv8cqFSric9hANFdzmAcLZqiaLMdqM9dEwXyg/0?wx_fmt=pngiPB行之道

    因此,我們提出小街區的三個基本原則——3S原則:一個是小間距(short street spacing),第二個是窄街道(small streetwidth),第三個是小退線(shallow building setback),這個建筑退線最好能控制在5米之內,只有在這三個要素互相組合的情況下才能形成小街區。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F56mwPxYzd11NVeEHvpDbib4OlvLRnHlVK1rxRMXpuZ5Of3bORGTR1A/0?wx_fmt=pngiPB行之道

    這是蘇南的某個新城某條道路的建筑退線情況,道路退線17.5米,道路紅線45米,這種情況下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反應:在建筑退線很大的情況下,就要保障一定土地使用率,道路間距就必須也要大,同時又要保障一定的路網容量,道路就要寬,最后就形成了大街區的模式。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WxDFeVWtgk26iajMar4kpU7yoP70KG2NXiat0SStRWB2YByk0Z6dcr1Q/0?wx_fmt=pngiPB行之道

     iPB行之道

    其實在建筑退線上方面,我們是需要深刻反思和檢討的。這張表是美國一個城市所規定的建筑退線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兩個特征:一個就是建筑退線非常小,像商業區域基本上是0退線,最大的也就是3米左右。二是規定了建筑退線的上限,不像我們城市大多僅規定了建筑退線的下限。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OYyfm8SMuhHb87DOIicxV25byMIzmU2tedIsqMBBFnEAJT1Aa11Qv6A/0?wx_fmt=pngiPB行之道

    除了3S之外,還需要紅線切角、轉彎半徑等等這一些都需要我們去改變的。另外,當前的道路體系是服務機動車匯流主、次、支的模式。如果改變思維,用步行和公交來組織城市空間的情況下,是不是還需要這樣的體系?步行是不可能按照這種次序去匯流和行走的。如果按照新思路,道路的功能、等級、級配等等都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iPB行之道

    第三部分聚焦微觀:步行環境與交通的協調。這部分當前討論比較多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用以容積率為核心的用地控制無法定義預期的街道公共空間。當前建筑過分追逐身的自由、靈活、美觀,但對建筑所形成的外部環境則缺少定義和規范,這是制約活力街道形成的重要的因素。這一點上我們需要改變,由原來的大街區、注重個體自由和內部空間優化,向小街區、整體連續和注重外部空間塑造轉變。可以借鑒一下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的控制手法,其要旨是,用地使用功能是可以隨時間而變化的,但它的外部空間狀態是相對長久不變的。我們在一些國家經常可以看到,很老的建筑內部可以是非常現代化的。在街道塑造方面,這種形態控制方法有幾個要點:一個是對臨街空間特征的控制,二是對街道圍合感的塑造,三是對建筑貼線率進行要求。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HxMn4YkgoemI6dObCfcDtSYepDicS64EluD9tpmzUiaibD2zlvEpq2LOQ/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biaznibzCQiaIO3WVnu4uaMCNu7RRvTM6WuuJ4TmMq9e2QSYMkSYNEglw/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o0ZTb2HRSvRz2KyN3gJ0ibxdfjNrQgb5trC3UsXUcvSRc70XAbDD6mA/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qcKcdx3JQAUvsZKT4tR7dZxCoM1RT3HjibxHsXlNrzcglHBZXamWzvw/0?wx_fmt=pngiPB行之道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LVywDXssNQeb33bIiciaLIZ4bEdCj5w5BgWPm4j9xT5l5UAtJTl2pNLRsuvsc1Wcicce48sBZ4U1kREJErKbkLEA/0?wx_fmt=pngiPB行之道

    簡單小結:一是空間模式對交通模式,不管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都具決定性作用,發展綠色交通離不開空間的支撐。二是解決現代交通問題不能僅僅局限于交通系統自身效能的提升,提高機動性是手段,提升可達性才是目標,把城市建筑、城市用地安排緊湊一點,即使機動性很低,但可達性就很高,這需要重視空間模式與交通模式的協調。iPB行之道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

    51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