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系統規劃是關懷,還是救贖?
人已閱讀 - - 作者: Vertical 0作者:趙廣英(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緣起
2016年8月2日,北京市地方標準《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第一部統籌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的地方標準在經歷了長達3年之久的征求意見之后終于落定。《規范》要求:“所有城市道路必須設置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將把更多的路權給自行車、行人和公共交通”。一時間,如何強化以人為本原則,確保綠色交通的路權的問題再次惹人深思。搞清楚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界定下慢行道、非機動車道以及自行車道、人行道的范圍。一般認為:慢行道路是個相對概念,包括自行車道、人行道、馬車道、路面電梯以及其它速度較慢的交通工具所設置的非機動車道路,也包括速度較慢的機動車道路。我們從形形色色的的規劃成果里見到的慢行系統多屬非機動車道,其中,規劃對象以自行車道、人行道居多,因此筆者就這兩種慢行交通展開討論。
回顧:歷史上的慢行車道
歷史上的慢行車道曾一度繁榮過,這得從自行車說起。19世紀末自行車從西方傳入中國,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自行車和縫紉機、手表一度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鳳凰”“飛鴿”“永久”是人們理想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迅速成為當時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那時每日上下班時壯觀的自行車洪流,更是讓中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
20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自行車大軍(圖片來源:華聲論壇)
但咱這王國的今天,似乎已經名不副實了,至少大城市多是這樣。在中國人眼中,自行車始終是一種代步工具,文化習慣以及社會環境造就了人們很少對自行車運動產生興趣。在西方國家,小學開設自行車課程,學生們并接受訓練,家長也鼓勵孩子們自己騎車上學,因此他們的自行車運動發展良性循環,我國在80年代以前亦是如此,那個年代小孩子學車(自行車),家長多持鼓勵態度。但如今在高速發展的中國,汽車堵滿馬路,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四處橫穿、環境日益惡化,自行車道幾乎被機動車占領,家長們表示擔心孩子騎車出事,并減少他們的騎車機會,曾經的自行車大國變自行車強國的夢想已遠去,自行車文化逐漸被遺忘……
在荷蘭、丹麥哥本哈根走一遭,仿佛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圖片來源:www.offerbox.cn)
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小汽車逐步增多,先前城市中的慢行車道也逐步地在一輪又一輪的改造過程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機動車道和一排排停車位。20世紀末,摩托車在中國一度繁榮,摩托車相對小汽車經濟,又比自行車和電動車行駛得更遠,因此摩托車曾一度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幾乎每個家庭都以摩托車取代了自行車,城市主流的代步工具從自行車時代走向摩托時代。然而,這種代步工具有兩個致命的缺點,較快的速度安全無法保障、與自行車、人行沖突嚴重這兩個安全事故因素成為了各大城市禁摩的主要原因。伴隨著非機動車道的逐步沒落,現在這兩種交通工具正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