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建華:完整街道——從示范項目到政策
人已閱讀 - - 作者: 解建華 02016年10月28號,以“健康路網、活力街道、多元共享”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健康交通?健康城市”論壇開幕式在南京召開。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項目專員解建華以《完整街道——從示范項目到政策》為題作特邀主題報告,以下文稿經作者本人審閱后發布。
今天我介紹的是我們中心最近幾年在完整街道這個方向,做的一些實踐工作,其中包括一些示范項目,也包括一些政策類的項目,歡迎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我們的主要理念就是低碳規劃和設計,協助城市更環保更節能。我們的工作方向分為幾個,包括城市規劃設計、街道更新、步行自行車系統的設計、公交系統的優化還有出行需求管理政策。具體做的內容包括示范項目,也包括國家政策和技術標準,同時也配合能源基金會等資助方做一些能力建設和培訓工作。宇恒的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比如說丹麥的揚·蓋爾團隊,一直和他們合作,也學習了很多東西。
問題篇——國內城市街道現狀
我們中心最近幾年一直在堅持所謂的完整街道、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做了一些項目。大家來和我一起看一下道路的設計都有哪些問題。
空間尺度過大,想過馬路不容易
?
設計不合理,過了馬路進綠化?
?
施工影響,這個該怪誰?
?
這個是我們的盲道系列,大家一看覺得很可笑,怎么會有這樣的盲道能被設計施工呢。
“坑爹”的盲道
?
這張照片也是我在我們單位門口拍的,這里行人過街有一個很小的臺階,是去兒童醫院的必經之路,圖片中這位年輕的媽媽就在這兒摔倒了。對于這種看似很小的細節,在實際的城市建設和規劃設計工作中,只要做出一點點小的改善和努力,人民群眾和我們自己都是受益的。
行人步道暗藏危機
?
實踐篇——國內實踐探索案例
最近幾年,我們國家的各部委,包括國務院都有很多的政策公布了,我就不在這里細說了,我想說的是目前對于先進的街道設計理念,從國家到地方城市都非常重視。今天我想介紹的完整街道設計理念,就是想把建筑、交通、設施帶揉到一起做整體設計。我們結合幾個宇恒的實際工作來介紹理念。
先介紹一下重慶解放碑,是我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是重慶最繁華最傳統的商業地帶,我們是受渝中區區政府的委托,做解放碑街道的復興項目。在做這個項目之前,我們組織了一次問卷調研。大家可以看到在選擇消費商圈的時候會考慮哪些因素呢?首先考慮的要素是街道的環境、離家距離、軌道交通的便利性。
解放碑的現狀有一些分散的公共空間,我們的目的是想把這些分散的公共空間和節點串聯起來,提升整體的品質。這個項目是和丹麥揚·蓋爾團隊合作的,這是我們做的一個宏觀層面的公共空間網絡圖。
接下來介紹一下我們設計、并且后來得到實施的幾個示范項目,下面是解放碑十字金街北入口的改造。我們結合解放碑地區游客較多的特點,建議增設了一個游客信息服務中心。
十字金街北入口改造前后對比
?
下面是八一路廣場改造工程,八一路街道上有一小塊空地,改造前空間比較消極,改造后變成一個街頭吸引點。
八一路廣場改造
?
下面這個是我們對一些施工圍擋的美化工作,我們做的工作都很小,一個小小的改造,把它進行了美化,行人的感受就更舒適一些。
施工圍擋美化—— 改造前后
?
現在很多城市核心區都有施工建設,施工圍擋非常普遍,我們就想怎么樣把它變得更美,能利用起來呢?下面的施工圍擋位處核心區,我們進行了簡單的設計,沿街的立面放了一排二層的集裝箱式商鋪,這樣它就和解放碑的商圈聯系起來了,成為商業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消極空間。為什么用集裝箱呢?因為它是一個施工圍擋,不能永久存在,在施工兩到三年的時間里,街道環境可以變得非常友好,等建筑建成以后,又能迅速挪走。
施工圍擋臨街集裝箱商鋪
?
下圖中這個是重慶山城步道項目,我們還獲得了住建部的一個獎,在做了實踐工作以后,又和重慶做了一個公共空間規劃導則,我們都是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總結,不斷積累經驗,然后探索怎么變成行動導則和指南,去幫助其他的團隊做更多的努力改善城市和街道環境。
現在享譽國內的上海街道導則,我們宇恒也很榮幸參與了導則編制的工作,同時也在上海做了一些示范項目,這是南京東路的示范項目:
南京東路的示范項目
?
這是世紀廣場的示范項目,讓它有更多的休憩空間、兒童玩耍的空間和行人社交的空間,把各種公交、自行車、行人的路權比較明確的分開。
世紀廣場示范項目
?
淮海路示范項目:枯燥的步道變得更有吸引力
?
泰康路示范項目
?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在昆明參與的一個項目,結合3號線地鐵線的施工和道路復建,對它的軌道站點做交通一體化的設計:
另外結合地鐵站出口有一個比較大的空地,我們做了一個公共空間的改造:
政策篇——推進技術規范革新
我們來總結一下我們工作的理念是什么呢?原則一就是提倡小尺度,采用小的轉彎半徑;原則二是提倡運營維護要考慮在前面,不能都已經建好了,還沒有想明白怎么樣維護。原則三強調整合協調,一個是道路紅線內和外的協調,包括道路分區的協調工作,以及其它的精細化設計。另外我們強調要減小建筑退讓紅線距離,鼓勵建筑貼線,提供更多行人的空間,包括自行車的優先設計。
此外我還想介紹一下我們參與的一些政策性的工作,比如說住建部導則,這個導則實際上也是我們通過一些示范城市的項目積累了一些經驗。
其中我想重點說的是路緣石轉彎半徑,國外一般規定是2.5米到4.5米左右,中國情況是比較特殊的,我們國家是以機動車右轉的通行能力來設計的,先確定速度,再來確定轉彎半徑,其實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這個導則,因為住建部正在組織幾家單位想把它變為新的國標,在國標編制過程中就要嚴肅對待這個事情,這個小轉彎半徑到底行還是不行?這個國標課題組包括中規院,清華大學,北工大,公安部交通安全中心和無錫所,以及我們宇恒交通。為了驗證這個轉彎半徑,課題組在今年8月份組織了實際場地試驗。
我們這個實驗記錄了各種轉彎半徑的情況下,公交車實際轉彎的情況,我想告訴大家的結論就是轉彎半徑為8米的時候,公交車沿著這條線轉僅僅超出了外側車道半米,在10米半徑的時候,這個公交車是超出了0.2米,可以說它的影響已經非常小了。
課題組的結論就是建議在國標編制的過程中,重新考慮路緣石半徑以設計車速為前提的方法,這個是不可取的,最后一列就夠了,如果沒有公交車右轉的城市支路,我認為轉彎半徑5米是最好的。當然,國標編制是嚴肅的事情,后面還要經過一系列的科學論證的過程,這里僅僅是學術探討。
國家慢行導則下載地址http://www.chinastc.org/cn/resource/64/460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