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是上期刊登的滴滴大數據報告修改之后的版本(數據報告全文請點擊最底部“閱讀全文”!報告較大,請耐心等待顯示!),為更好地解讀這份研究報告,“行之道”再次邀請了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的顧嘯濤副主任(微信公號:嘯談阡陌)對該報告做點評。
顧嘯濤點評:
滴滴的這份長三角城市數據報告,看完后與之前那份快車拼車數據報告相比,感覺有了天壤之別,不僅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分析更加嚴密,統計口徑也統一為2016年第一季度,相應的指標解釋清晰,甚至還給出了詳細的數學計算公式,總體上體現出了較高的專業水準,在這里忍不住要點個贊!
在“江浙滬包郵”的長三角地區,滴滴出行掌握的數據相比其他地區肯定更加豐富,所以才能挖掘分析出如此多有意思的結論。雖然報告里的很多排名其實并無太大實際意義也不一定準確,但特別有娛樂味道,讓人覺得有看點,尤其是看到我的母校在滴滴分析的高校互動排行中得第一,結果被冠以高校“交際花”稱號時,我是忍不住笑了。
我不清楚滴滴掌握的具體有哪些類型的數據,但我相信這些數據并不能完整描述真實的狀況,因為把滴滴出行的專車、快車、順風車等所有數據加起來,也只是反映了一種或幾種出行方式的情況,并不能畫出整個城市或地區全部的出行場景,這只是一些特定人群的樣本數據。所以我說其中的分析結論更多的是一種娛樂并不為過。但是,我并不是要否定滴滴的這些分析,相反更要鼓勵這樣的數據分享和公開,因為,我們無論是個人、公司還是其他研究機構,甚至政府,掌握的所謂“大數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都是“小數據”,是片面的、局部的,但如果大家都可以像滴滴、高德這樣,將自己的數據以合作的形式部分公開、讓各個專業的機構或個人參與研究分析,那么各家掌握的不同數據之間就可以發生聯系,既能相互校核,也能相互啟發,產生“1+1>2”的效果,我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時代”。
說實話,這份報告對很多數據的解讀已經超出了我的原始想象力,報告的背后一定是做了相當多的基礎研究工作,例如通過出行地址的類型判斷出行目的,有些分析還真的有實際研判價值,比例對房地產交易中心目的地的分析,印證出了春節后樓市升溫的情況等等。當然,有些分析結論也存在一點牽強,缺少對個體特征的深入分析等等,另外我心里還是有個疑問是,對于城市綜合體這樣的建筑類型,這類用地的出行如何判斷其目的呢?
滴滴這份長三角地區的出行分析報告,選取的分析話題緊扣百姓的生活,特別是“知·人”這一篇,包括了工作、休閑、旅游、求學、就醫這五個方面,十分抓眼球。相比而言,我們這些傳統的專業研究機構,特別是掌握了大量歷史調查以及實時數據的政府研究單位,如何讓自己手中“大數據”發揮更大的作用,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向這些互聯網企業學習!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