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交通智庫群言紀要:關于汽車征收擁堵費政策制定與實施的討論紀要
人已閱讀 - - 作者: 大中華微信群 0【群主按語】本期討論是圍繞著名經濟學家黃有光先生(澳籍華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訪問教授,莫納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講座教授)一篇關于交通擁堵費對駕駛者有利的政論(見《行之道》公信號2016年6月12日頭條,這里不再重復。)展開的。希望對國內有關城市制定擁堵費方案和交通改善策略有所幫助。
@小鴻:@楊濤(南京城交院)?絕大部分經濟學家同意,絕大部分交通學者同意,絕大部分開車者不同意。很大部分市民呢?
@楊濤:@陳小鴻-同濟?嗯,不知新加坡、倫敦、斯德哥爾摩等是如何讓擁堵費政策順利出臺的是?我相信他們一定同樣面臨過網絡和媒體的質疑。但一個成熟的決策制度應該保證符合科學和大眾利益的良治的政策和制度(有可能每個公民都需要付出成本代價)得到通過和執行。
@徐康明:屬于典型的純CBD。國內擁堵收費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應該作為政策的考慮因素。
@楊濤:國內還沒有一個公開的城市擁堵費實施方案。如果北京要實施,最合適的區域是以二環為界大約60平方公里的范圍。這個范圍是北京古城最精華的區域、目前交通最擁堵的區域、公交最發達的區域、中產和高收入人群最集中的區域。因此是最有必要、最有條件實行擁堵費政策的區域。 而且,應當將擁堵費區域與低排放和零排放區域政策同步實施。如果可能,建議同步實施出租車(包括巡游出租和網約出租)和私家車綠色交通附加費政策。 另外,擁堵費調節的是頻繁使用小汽車通勤出行的行為。一個能夠頻繁使用私家車通勤出行的人不太可能是低收入人群。擁堵費對于低收入人群影響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實施擁堵費政策,應當同時終止尾號限行政策。
@阿戴:二環里面(不算二環)其實不算堵的 @拜客一世 [表情] [表情] [表情]:感覺堵的是幾條骨架 。@老煩人:如果這個范圍是二環的話,其實還是不要搞擁堵收費的好,二環內基本不算堵。
@阿戴:要看收的是擁堵費,還是環保理由 。@王園園:出行社會成本回歸理性 出行公平 。別再緩堵了 。
@拜客一世[表情][表情][表情]:不過擁堵費是對行為收費,還是對行為造成的后果收費呢?
@陳希:四環,五環收擁堵費,那還是直接在汽油里收吧。
@知足常樂:是大面積收費還是關鍵的路收費?
@WF:威廉·維克瑞是經濟學家,而非規劃學家,所提的交通擁堵費征收基于現狀功能布局、密度、強度等背景為前提而提出的,從經濟學角度無可厚非,但也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陣方法。規劃和擁堵費征收,皆為公共政策,政府不能因上層次公共政策決策失誤,就以下層次政策來補漏,這本身就不科學。治堵還得找源頭,否則會循入死循環。盡管國際上有征收的先例,但都呈現了僅僅近期速效的結果。
@知足常樂:收費不是目的,是為了促進出行方式的轉變。擁堵收費的時間和空間 。@陳希:@WF-廣州城市規劃編研中心?短期速效的原因可以好好分析一下的。@李鐵柱 東南大學?北京要是關鍵路段收費,可操作性會比較低。 @知足常樂:開展擁堵收費會需要巨大的設施投資。@陳希上海市政院?對北京不了解,還真不好說 。
@楊濤:@戴彥欣caupd?你說的可能是的。二環以內區域相比環路,特別是三環四環可能還不算是最擁堵的。但我判斷除了環路,這個區域至少是北京最擁堵的區域之一。此其一;其二,有人建議對環路實施擁堵擁堵收費,我認為不合理不可行,因為這樣收費反而使地面道路更加不堪重負。所以,我感覺以二環為區域進行收費更為可取。
@知足常樂:肯定不會24小時收,也肯定不會全城收 。
@WF:是的。1,國內外道路使用者族群特性差異性分析,2,收費區域或走廊大公交服務接近性和親近性分析。。。3,征收同時配套政策或措施的應對性分析等等,都得好好分析。
@陳希:@李鐵柱 東南大學?贊同。要是四環、五環收費,會加很多設施,這些設施的維護成本也是巨大的。 @WF:北京徹底緩堵出路,還是習總書記所提的那樣:功能疏解!
@楊濤:我認為關鍵路段收費不適合北京,必須慎之又慎。否則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王園園:到使用階段再收費的確是在下游處理矛盾了 @阿戴 :看來大家對北京還是不夠了解。 @陳希:這次是環境為主題,交通問題為輔。so 不是我們最有發言權,也不是經濟學家。
@楊濤:說到城市規劃,上面誰轉發的周其仁教授的觀點我還是比較贊同(盡管他有些觀點我也不贊成,如他的出租車網約車政策觀點)。第一,北京天通苑的確實是規劃的失誤導致嚴重交通問題!這不是交通規劃問題,而是城市規劃問題,而此次一廂愿地搬遷市級行政機關,很可能使北京交通問題再次雪上加霜!第二,無論城市規劃師還是交通規劃師,應當發聲、需要發聲,因為城市規劃、交通規劃作為敏感而復雜的公共政策,規劃師的責任絕對不是簡單的畫方案、寫報告、出成果,更需要向領導和公眾講清這些公共政策的原理、依據、目標、理念、路徑、策略、成本、代價、效果、影響……否則,一味怪罪政府和民眾,既是規劃師自身的失位失職,也往往于事無補,甚者讓城市變得越發糟糕。
@李克平:我覺得,其實用三個措施也許可以足以來應對交通擁堵和環境問題:1、大幅度增加燃油稅,至少翻一倍。這個措施體現了對所有汽車使用的成本,只要發動汽車,就要付稅。作為國稅,行政成本非常低,當然必須保證這筆錢最后全部收歸政府。收入的巨額稅費用來補貼公交,專款專用。2、車牌費,按年收取,根據不同城市和地區區別化對待,北上廣等超大城市可以遠遠高于三四線城市,體現地區差別。作為地稅,用于交通設施建設與維護。3、按發動機排量收取污染稅,可以與車牌費同時收取,體現按污染因素收費目的,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低了給低收入群體小排量車少付費的機會。這三項收費費率每三年調整一次,適應社會、經濟、能源、交通、污染情況的變化。
@眾山小:我們這次剛剛和美國交通部交流,包括我們也介紹過,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應用,他們現在燃油稅大幅下降,正在開始考慮嘗試按里程收費或者擁堵收費來彌補缺口。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