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imege"></menu>
  • <menu id="imege"><tt id="imege"></tt></menu>
  • <input id="imege"><menu id="imege"></menu></input>
  • <input id="imege"><tt id="imege"></tt></input>
    <nav id="imege"><strong id="imege"></strong></nav>
    <xmp id="imege"><center id="imege"></center>
  • <xmp id="imege"><menu id="imege"></menu>

    顧嘯濤:滴滴快車拼車研究報告簡評

    人已閱讀 - - 作者: 顧嘯濤 0


    4I6行之道

    QQ圖片20160513104040.png

    顧嘯濤,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注冊咨詢工程師, 畢業于東南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工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2014年建立了個人微信公眾號“嘯談阡陌”,分享交通資訊、交流思想觀點,目前已成為交通專業閱讀量排名前三的公眾號!4I6行之道


    值此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開幕之際,滴滴出行媒體研究院選擇在“行之道”同步推出《滴滴快車拼車研究報告》。4I6行之道

    這份新鮮出爐的報告,基于滴滴出行平臺全量數據,尤其是快車拼車數據,研究合乘出行為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帶來的影響和價值。互聯網企業開始利用自己的數據資源,與傳統研究機構合作,發布數據分析報告,這種開放的態度值得贊賞。
    4I6行之道

    640.jpg4I6行之道

    顧嘯濤點評:4I6行之道

    互聯網企業開始利用自己的數據資源,與傳統研究機構合作,發布數據分析報告,是一件挺值得鼓勵的事情,這也算是數據開放的一種形式。
    4I6行之道

    拼車與專車相比,前者對城市交通的“正能量”要高很多,值得滴滴、Uber們用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價值。滴滴的這份報告,盡管有為自己正名和提高企業形象的目的,但確實也提供了一些可供交通研究機構佐證的數據依據。只是假如這份報告是由第三方機構編寫并發布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些,而現在王婆賣瓜的模式主觀色彩濃了些。
    4I6行之道

    640.jpg4I6行之道

    總體來說,這份報告內容比較豐富,讀者定位是主要面向公眾的,所以報告的表現形式很不錯,可讀性強,當然專業的嚴謹程度上稍顯不足,例如對統計口徑缺少必要的描述、一些新的概念名詞缺少定義解釋、還有計量單位使用不當等。對于企業而非研究機構來說,做到這種程度已經相當不容易,存在一些細節問題也在所難免。但如果專業機構要使用這些數據,則要辯證地看問題、謹慎取之,否則這些滴滴提供的數據用起來也會很燙手。
    4I6行之道

    640.jpg4I6行之道

    就拿統計口徑來說,報告只說了數據的截止日期(不同數據還不統一),卻沒有交待起始日期,讓我們完全不知道這些數據是哪個時間跨度范圍的,所以就沒辦法直接用來與其他數據做對比分析。而且有意思的是,報告里給了個排行榜,告訴我們有個司機累計完成的拼車訂單達到925個,這究竟是1個月完成的呢?還是一個季度,或是一年?如果是一個月,那么平均一天有30多個訂單,這不就和出租車差不多了嗎?這和交通部說鼓勵發展的拼車、順風車是一個概念嗎?滴滴你可要想想清楚再說。
    4I6行之道

    報告里的拼成率是個什么概念?是如何計算的呢?高峰期全國平均達到80%,比我想象的要高不少。另外,對拼車所起的交通緩堵作用是不是期望值有點高了?報告里提出三年后拼車可為城市減少1800萬輛私家車出行量,想想北京2015年汽車保有量是559萬輛,全國也就1.72億輛汽車啊,就是說相當于全國少了10%的車?不過我明白單位應該用“車次”而不是“輛”,但假設車輛平均每天出行2次,那么也是要少5%!不過這也說明滴滴的決心是蠻大滴,希望成真吧。
    4I6行之道

    報告里提到,拼車覆蓋了公交觸及不到的區域,是公共交通的有力補充,專車與軌道交通的競爭比重只占5%。這樣的結論還是蠻鼓舞人心的,因為反過來看,公共交通的競爭力還是可圈可點的嘛,而且根據拼車起點終點的分布圖,是不是也可以作為我們公交線網優化的依據呢?這樣想一想,我對城市交通的未來又多了一些信心。4I6行之道

    關鍵字: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

    51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