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來解讀:什么是“通勤交通圈”及“通勤交通”?
人已閱讀 - - 作者: 02016年12月14日,楊東援教授在其微信公眾號里發布了一篇《此“圈”非彼“圈”,城市群交通中不應混淆的概念》的文章,在行之道專家微信群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按語bgf行之道
bybgf行之道
楊濤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首先對楊東援教授第一時間發出專家權威聲音,指出公權部門官員對通勤交通圈等相關概念解釋的混亂與謬誤,表示由衷敬佩與贊賞!
bgf行之道
其次,“行之道”專家群關于“通勤交通圈”、“通勤交通”、“城市群”、“都市圈”等相關術語、概念的討論十分必要、非常重要!這些術語概念的厘清,有利于城市與交通學科研究的嚴謹規范,有利于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及工程建設相關規范與技術標準的制定,更有利于城市與交通行業實踐的科學發展、理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bgf行之道
第三,關于“通勤交通”的定義,根據大家討論,可以認為王園園引用的英文解釋(出處不明)比較準確反映了“通勤交通”的本質意涵:“通勤是指定期往返于居住地與工作地或學習地之間,并超出他們的居住社區邊界的出行。它有時也是指那些不同地點之間即使是非工作出行的,但有規律的或頻繁發生的出行。每天或每周往返住地與工作地點之間的通勤是有區別的,因此,可以區分為本地通勤者和長途通勤者。”
第四,關于“通勤交通圈”的定義,是與“通勤交通”定義相對應的,即為與核心城市有“通勤交通”聯系的圈層;按照日本的界定,當地的通勤交通中超過5%是與核心城市間發生的,那么,這個地區就可以納入到核心城市的“通勤交通圈”范圍。
第五,“一小時交通圈”不等于“一小時通勤圈”,從人的健康幸福著想,不應提倡和鼓勵通勤交通圈無限延伸擴大,單程出行應盡量控制在45分鐘之內。這應該成為大城市與交通規劃的初心。這個“初心”應當貫徹到我們對城市空間形態、功能配置的合理布局安排,對交通基礎設施布局、選址選線、制式標準、銜接配套、運營組織、信息服務等各個細節。
今年五月赴美參加兒子研究生畢業典禮。到了紐約我們一家體驗了紐約的不同軌道交通制式、班次和票價。從新澤西的紐瓦克到世貿中心只有跨行政區通勤鐵路,高峰期班次約5分鐘一趟,票價2.75美元;從紐約到東部皇后區的法拉盛(距離約30公里),都屬紐約市,既有地鐵,票價只需2美元,高峰約2分鐘一班;也有通勤火車,高峰期單程10美元 ,平峰7.25元,高峰10分鐘一班,平峰半小時一班。bgf行之道
討論bgf行之道
01bgf行之道
城市群規劃中“通勤交通圈”的科學性探討bgf行之道
@程世東:@東援 楊教授,看了你昨天寫的《此“圈”非彼“圈”》的文章,你說的很有道理。雖然京津冀城際鐵路規劃是鐵三院編制的,對其中的規劃目標我不好做過多解釋,但我們在編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長三角規劃等一系列城市群規劃,所以還想跟你解釋一下,畢竟新聞發布會的領導不是專業人員,很難做出專業解釋。我們在做城市群規劃時認為,城市群是一個經濟圈,所提的1小時交通(或者有的0.5小時),是指的站到站概念,也就是代表城市與城市的時間概念,所支撐的是城際鐵路或利用干線鐵路,但絕不是引導公眾在不同城市通勤。城市群內,一些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與周邊的新城、衛星城之間有一定的職住關系,有通勤交通,我們稱之為都市圈,其實質是生活圈或通勤圈。對于這個圈提的交通出行時間是門到門的時間,當然提0.5小時肯定太小,我們一般也提1小時,這也是個概念性指標,其實質上應該是1-1.5小時。同時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也不贊同或者說不支持都市圈(通勤圈)以軌道交通延伸不斷擴大,像日本東京那樣,更希望各新城、衛星城有自己的產業,是獨立的城市,而不是睡城,但這個事情交通人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更多的是城鎮規劃、產業政策、人口政策等。不管怎樣,現實確實存在這樣的通勤圈,作為交通人,我們還是得盡可能提供良好的交通出行條件,所以提出在這個圈內建設市郊鐵路,而非像現在這樣簡單的將地鐵延伸來實現。從避免通勤圈的擴大來說,交通人可以做的可能只有一點,那就是票價的設定,按里程計價,不要太低,因為通勤交通對票價相對比較敏感,但能起到的作用肯定也不會很大。個人看法,請您和大家批評指正![抱拳][抱拳]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抱拳] 非常感謝您的情況介紹。說實話我不太在推文中涉及時政,因為感到許多問題只適合于在技術圈內討論。但這次看了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的相關報道,真是急了。因為此絕非他個人。正如你所言,城市群需要軌道為主體,且需要某種交通圈,例如商務交通圈、休閑交通圈等,但是要慎提“通勤交通圈”,因為后者是每天發生的日常活動,對時間非常敏感。上海2040規劃研討時,我也是明確認為不宜提將通勤交通圈拓展到長三角。在城市群中提通勤交通圈,將有可能誘發土地無序開發和用地功能混亂,特別是對一些缺少規劃經驗的中小城市政府有可能誘發盲目性。我明白制定相關規劃研究過程中是有清醒的技術人員,但是從發言人的表述來看,是有糊涂的管理者,但愿不要有糊涂的決策者。
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通勤圈一般可以在都市圈范圍內考慮,即圍繞核心城市的某種跨行政區劃的地區。但是我們的目標應該不是鼓勵職住分離,而是保障公眾的生活質量。都市圈與城市群也是不宜混淆的概念。對于交通規劃來說,一定要注意規劃概念也會非常有效地引導城市規劃。
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顧嘯濤:上海2040提出的都市圈已經把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包含在內了,這個范圍楊老師您覺得合理嗎?[呲牙]@楊東援:我不認為合理,應該只是比鄰的少數地區。@顧嘯濤:我也覺得按行政區劃劃分不合理。@楊明:@顧嘯濤深圳交通中心上海分院 目前國內圈層的概念五花八門,官方也缺乏明確的界定,媒體甚至部門也基于各種目的炒作。其實對于交通規劃者來說,關鍵要認清各尺度空間層次內交通功能聯系特征,通勤,商務,旅游,等等。所以比較贊成楊老師的觀點。@東援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全永燊(BTI):@東援我贊成你有關“通勤圈”的幾點看法。
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各種圈層概念在技術研究圈內可以充分討論,但是在公眾場合就要慎重,防止變成房地產、不良資本炒作的題材。否則后患極大。我們一定要重視交通發展目標概念對社會和資本的引導,這種引導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盡量避免都市圈擴大化。@徐康明:@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為什么要避免都市圈擴大化。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徐康明 徐老師,我覺得應該避免新城、衛星城成為睡城;通勤圈的擴大意味著通勤距離的拉大、通勤時間的加長,這對于公眾的幸福感有害無益。就像深圳龍勝寫的《軌道上的東京》中總結的,發達的軌道網絡、公共交通為主導的交通結構無疑是成功的,但從城市規劃和發展上看,應該說是不成功的,應引以為鑒。
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不管是通勤圈還是經濟圈,都必須打破行政區劃,所以我認為市郊鐵路比市域鐵路更好,后者行政區劃色彩比較重。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 我比較贊同“區域軌道”的概念。可惜我國無此定義。@程世東:@東援區域軌道我贊同,市域軌道感覺有行政色彩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 這一點我同意,但是國情是什么呢……,我最近幾年一直在研究中心城市的周邊城市如何成為投資,產業發展,生活的價值高地,或價格洼地。
bgf行之道
國內政策正在利用中心城市的各種壁壘來提升資產水平,進而補虧政府的各種非理性投資,這種泡沫總有一天會破,因此國內城市圈,都市圈而已,我們的交通政策不能忘了交通的初衷之一,交通的初衷之一是讓本地能夠成為價格洼地,進而吸引投資,產業和人口。為什么這么狹義的理解,這會影響通勤交通,憑什么都市圈發展一定要產生通勤交通,耗時長的通勤交通為什么一定不好。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徐康明 讓他們成為投資、產業發展的價值高地,正是為了避免成為睡城、通勤圈擴大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有意義的研究領域,多跟您學習![抱拳]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都市圈與通勤圈并不一定絕對重合,通勤圈可以是都市圈的一部分。這是因為兩者的概念并非絕對對應。都市圈會是一種經濟、公共服務的覆蓋概念,通勤圈是一種職住聯系和日常高頻度交通保障的概念。從公共服務共享角度出發,都市圈應該適度擴大。從居民生活質量保障角度,通勤圈不宜過于擴大。@程世東:@東援 每個人對都市圈、城市群等概念內涵理解會不同,我覺得分成通勤圈和經濟圈應該沒問題,具體叫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bgf行之道
討論bgf行之道
02bgf行之道
究竟該從何角度區分“通勤”與“非通勤”?bgf行之道
@徐康明:@東援 最近與廣州蘇奎我們有一個很好的交流,我這里想問一下,我們能定義,什么叫通勤交通嗎?業內有通勤交通的定義嗎? 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徐康明 我們一定要為小城市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但不希望是上下班通勤交通出行。@徐康明:@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 這就是誤區所在,這就是對出行需求的誤區所在。這就是對提供出行方式成本理解的誤區所在。我們首先要定義什么叫通勤圈的概念。上班交通不一定是通勤交通,通勤交通可以含上班交通。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徐康明可能我理解的不夠到位,我認為通勤交通就是指上下班的出行。@徐康明:@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個人認為不正確,不嚴謹。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徐康明針對個體定義通勤交通應該不困難,但是如何集計,以及如何確定通勤圈就有問題了。@程世東:@東援美國有明確的規定,有具體的指標及數值。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東援通勤圈和跨區域出行是不同的概念。通勤圈也可以進一步細分。通勤交通要把核心放在這個勤字上。@楊東援:@徐康明如何理解?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張全:頻率比較高的相對固定的出行?@徐康明:是的,頻率高的出行是通勤交通。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我覺得如果那樣就更難界定了,每年北京往返上海20次,算不算頻率高?也算通勤?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張全:但是通勤原來的概念是,有剛性的意思在里面。每天早上去買菜,這種出行在原來的概念里是比較有彈性的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顧嘯濤:我也一直認為通勤就是上下班上學放學呢,今天學習了[呲牙]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狹義的通勤通學交通是按照交通調查中的出行目的劃分的,其特征一是日常慣常性交通,而是需求就有剛性。如果擴展,建議還是采用其他概念,以免混亂。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誰會這么蠻不講理定義一年。@程世東:我覺得“通勤交通是指上下班出行”是大多數人的共識,要擴大化還是要慎重。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如果將一個月,或一周時間來定義一個出行頻率。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 這就是我們業界的教條所在。[表情]@程世東:@徐康明 我不是故意抬杠哈,我是說定義頻率會有很大爭議@徐康明:@程世東發改委綜合運輸所我理解!也理解你不是抬杠,但我提議的是業界要深入再深入,嚴謹再嚴謹,否則全體公民都是交通的專業人員。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我覺得一些非狹義通勤通學交通以外的常發性交通,定義為日常生活慣常性交通。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區分剛性與非剛性需求的差異。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程世東:我們也需要說出來的話讓普通百姓聽得懂,不要有誤解。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我提了我的觀點和我們現在做交通規劃和運營項目的思路,認為這套體系是可行的。你們繼續!N年后再議!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劉麗芬:通勤交通是圍繞固定線路頻率高的出行,我認為勤字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次數,二是線路,以上、下班為主;這類交通出行在我國具有普遍性,是高峰小時的誘因,是每個城市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國專家可以自己定義。再嚴謹一點,通勤交通是圍繞相對固定線路頻率高的出行,體現在工作、生活兩方面。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全永燊(BTI):@徐康明說說你的“通勤交通”定義以及你認為在這個定義上的誤區所在。我很感興趣。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全永燊(BTI) 全老,我們的出行特征隨著社會發展已經變化了,我和蘇奎有很深的討論,他最早提出應該考慮頻次的概念是對的,我最近把他的最初設想深化了,如果出行中,以每周為單位,那么我們假設一個頻次,如四次以上,扣除某些出行目的如小區遛彎,則可以定義為通勤出行。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劉麗芬西安 剛才提的幾個觀點是對的。如果一位退休老人天天去兒子家管孩子,晚上回來,這算通勤嗎?@劉麗芬:算。@徐康明:過去不算,現在當然要算。這是上班嗎,實質性的上班,但不是上下班過去的通勤。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徐康明 對此我現在的研究中采用的技術概念是“居民活動空間”,與之對應的是關于居民活動空間與城市建成環境及交通網絡的關聯分析。居民活動空間的檢測是基于移動通信數據。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劉麗芬:事實上,我們這些搞交通的,大部分精力都在解決通勤交通上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老人天天去某地會朋友跳廣場舞,算不算通勤。當然算。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徐康明 這類研究關鍵是需要與所獲得數據聯系。@徐康明:@東援 是的,但是我們概念性和出行內涵需要了解。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現在許多年輕人的出行特征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我們交通人,首先要了解這種社會的變化。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劉麗芬:通勤交通量小了,就沒啥交通問題了。我們也沒活干了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劉麗芬西安 過去我們的經驗主要集中于狹義通勤交通,但是現在許多特大城市中通勤交通比例已經下降到不足50%,所以要研究新變化帶來的問題!例如創新產業所要求的交通就非常有特殊性!@劉麗芬:@東援 楊老師說的對,要研究新變化。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傳統的通勤交通解決方案某種程度上把人等同于貨(只關心運量和速度),在以人為本的導引下,要把交通領域的人性回歸重視起來。這不僅是服務,也是一種新的競爭力。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年輕人下班后去丈母娘家吃飯,再回家,天天如此,單位去丈母娘家算不算通勤,當然算。@劉麗芬:算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陳學武:"如果一位退休老人天天去兒子家管孩子,晚上回來,這算通勤嗎?",算——這是剛性出行需求。我理解通勤交通需求的主要屬性是其剛性。@徐康明:@陳學武[強][強][強]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東援:@徐康明把大數據的整體態勢把握與小樣本意愿及行為調查相結合@劉麗芬:@東援這樣更全面。@東援:@劉麗芬西安不一定,比如每周一次陪孩子上補習班。@劉麗芬:這個不算@東援:老病號每月一次去醫院檢查,都是剛性。不算要死人的[壞笑]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剛性與頻率是二個概念,所以這里有剛性高頻出行,和剛性低頻出行,剛性不應該作為通勤的評判標準。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劉麗芬:“通勤交通是圍繞相對固定線路頻率高的出行,主要為工作、生活出行”,主要為工作、生活出行,這是我的定義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東援:@劉麗芬西安 在家開網店的有沒有通勤?@劉麗芬:@東援 那要看店主是否沿相對固定線路有頻率高的出行,只在店里不出來,就不算。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園園:Commuting is periodically recurring travelbetween one's place of residence and place of work, or study, and in doing soexceed the boundary of their residential community. It sometimes refers to anyregular or often repeated traveling between locations, even when notwork-related. A distinction is also often made between commuters who commutedaily or weekly between their residence to work place, and are thereforeconsidered respectively local or long-distance commuters.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園園:和居住地的關系,頻率計算的單位,和居住社區的空間關系,傳統交通規劃的精髓啊。home based@徐康明:@王園園是的,美國當初在定義這個沒有考慮出行鏈,所以基于家庭出勤,不算回程是有道理的,因為出行的對稱性。國內出行特征變了,所以我們才提出重新定義出勤的概念。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房產中介通勤就不固定線路。@劉麗芬:線路不固定也不算,至少按周計算,按月可能更科學,按日計算沒意義。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陳學武:剛性,高頻,出發或到達時間彈性小。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全永燊(BTI):剛性與彈性之區分/出行目的之區分/同一出行目的且同一起訖點之頻次區分/同一起訖點不同出行目的之區分…究竟該從何角度區分“通勤”與“非通勤”?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顧嘯濤:要不要看總量?如果是高頻剛性的,但總量很小,對交通影響很小呢?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全永燊(BTI)說不清楚,所以我不太贊同擴大通勤交通的定義。但是我們面向未來的研究不能主要盯住通勤交通、需要某種新概念加以擴張。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陳學武:從當前城市交通壓力源分析和緩解途徑探尋目的來看,我贊成以周為單位計算基于家的剛性出行。@徐康明:@陳學武 我們要了解每一項定義的原始假設,不要美國是那樣定義的,我們跟著走,基于家是假定了出行的對稱性,現在這種對稱性在變小。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陳必壯:恕我見識短,我關心的是通勤一詞什么時候產生的?最初引入到交通研究時的界定是什么?如果在原有定義上概念有擴張是不是可以另外有個名詞來定義,以避免混淆?@徐康明:@陳必壯是的,這是另一種途徑。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園園:國內做規劃時homebased出行的理解有不透徹的地方PA OD概念混亂,通勤和用地規劃關系最大。@楊東援:@王園園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劉岱宗:那么春運是不是通勤呢,隨著都市圈城市群的概念,跨境的出行也開始算通勤了,頻次不高但是對交通壓力也很大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我比較喜歡日常交通和非日常交通的概念。其實不用糾結于具體表述,今天討論的意義在于我們應該關注問題的變化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劉岱宗:日常的是以天為周期?每天或者幾天內會發生一次?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顧嘯濤:還要看這樣的定義是打算派什么用途?[表情]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劉岱宗:能不能試試看,個體的可預估的周期性出行行為呢,這對交通規劃來說是出行曲線能夠數學收斂以供預測的。就是時空上的可預見性。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劉岱宗-世界資源研究所 這一問題就比較復雜了,我們在這方面研究涉及到出行鏈模式、以及相關的可預測性。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濤(南京城交院):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園園:commuting 怎么翻譯[偷笑]@楊濤(南京城交院):@王園園原來翻譯就是“通勤”@王園園:通勤是舶來品 commuting也是舶來品。這兩個對上了會不會有問題?@楊濤(南京城交院):@王園園我覺得沒問題。@王園園:日本也是舶紐約的啊@楊濤(南京城交院):你的引文出處是哪兒?@王園園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園園:The word commuter derives from early daysof rail travel in US cities such as New York, Philadelphia, Boston and Chicago,where, in the 1840s, the railways engendered suburbs from which travellerspaying a reduced or 'commuted' fare into the city. Later, the back formations"commute" and "commuter" were coined therefrom. Commutedtickets would usually allow the traveller to repeat the same journey as oftenas they liked during the period of validity: normally, the longer the periodthe cheaper the cost per day.[1]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夕陽西下:解放前我國大部分鐵路由日本人控制,鐵路公司管理體制、技術標準、技術術語直接使用日文漢字。解放后部分詞語沿用至今,像“通勤”、“乘降”等詞語。直到現在鐵路系統仍把異地職工乘車上下班叫做跑通勤。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陳學武:通勤是指階段性地往返于住所和工作地或學習地之間的旅行,且其范圍遠遠超過了所居住的社區范圍。某些情況下,它也指規律且重復地往返于任何無工作上聯系的地點。當地通勤者和長距離通勤者的區別就在于通勤者是每日還是每周地往返工作地和居住地。@王園園通勤的譯文,是否準確,再斟酌。@王園園:@陳學武陳老師 [強] @楊濤(南京城交院):@陳學武翻譯不夠準確!等我紀要。我在等我兒子幫我再查一些資料。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你們規劃做了這么多年,連“通勤”的內涵還沒有搞清楚?[偷笑]通勤=上下班(交通);有的人一周工作五天,有的人很慘一周工作七天,有的人很舒服一周工作兩三天錢就掙回來了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2010年巴黎的居民出行調查數據,基于家的工作目的出行僅為18%,圓餅圖的2點鐘方向。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朱彥東:@王峰杭州規劃院 應該通勤=上下班+上下學[調皮]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東大城規朱彥東,各地對“通勤”的表述稍有差異,有的地方是用通勤和通學分別來表述上班和上學,我見過的上海一個本子里是用“通勤”來表述“上班+上學”。各地按照習慣來。描述“通勤”,就像在總出行這塊圓形蛋糕上,按照“目的”分類切蛋糕。除了“通勤”以外,其他“目的”的出行也同樣重要[微笑]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國內某城市,按目的就可以把出行分為6類。再加上其他有車戶、無車戶“交叉分類”,每個出行就各歸其位了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園園:基家的業務出行有點高啊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園園:基家的目的是統計規律性的出行,業務這個好像有點不倫不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上面的圖和表,是倫敦2010年出行調查分目的結果,工作目的23.5%,學習學校目的10.3%。出處在這個2010出行調查報告中,巴黎2010年的出行調查,按照目的也分了8類。工作出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塊18%。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巴黎出行調查的報告沒有去找(怕是法文看不懂)。手頭只有一個關于巴黎PDU(SUMP)的介紹ppt供分享,巴黎的PDU介紹里面有一個東東比較有意思,在第54頁[微笑]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王峰杭州:意思是一個單位(公司),千萬不要組織和安排在(早高峰的)早上九點鐘一上班就開會…………要開會,也要錯開早晚高峰……上班時間晚點開會和早點散會[得意]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佩昆:@王峰杭州規劃院應該 通勤=上下班+上下學[調皮]bgf行之道
討論bgf行之道
03bgf行之道
為什么需要定義及區分通勤交通?bgf行之道
@徐康明:在定義通勤交通的內涵前,我們是否需要明確為什么需要定義及區分通勤交通。雖然簡單的道理是其占據了高峰出行的絕大多說比例。@楊東援:@徐康明[強][強]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餘暉:通勤交通直接關系到就業崗位和就學校址布局,與居住區位的關系,本質是城市布局對城市交通最直接的影響內容。或者講,是城市交通最基礎的內容。休憩交通變量多,可調節性大,現在在交通比例在增加,主要影響的是晚高峰時間區段長短和峰值。其實,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討論中,研究通勤交通就顯得尤為重要。@楊濤(南京城交院):@餘暉[強][強][強] @徐康明:@餘暉您說得對!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我們交通規劃應該更加側重功能規劃,研究通勤交通的特征以及不同人群的通勤交通功能需求。定義只是通勤交通出行目的的界定而已,我個人認為,僅僅從基于家庭出發的上班和上學出行界定為通勤出行太狹隘了。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Commuting is periodically recurring travelbetween one's place of residence and place of work, or study, and in doing soexceed the boundary of their residential community. It sometimes refers to anyregular or often repeated traveling between locations, even when notwork-related. A distinction is also often made between commuters who commutedaily or weekly between their residence to work place, and are thereforeconsidered respectively local or long-distance commuters.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在一定程度的重復頻率,periodically recurring,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幾年前我提出了需要分類各種出行需求,從而從細分市場入手來解決不同的出行功能需求,因此才有了那張出行羅盤圖。此外國外也開始注重那些即使不是上下班或是上下學的那些重復頻率高的出行目的,而這一點對國內意義更大,就像前幾天我在這里舉例的幾種出行目的。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目前我國城市公交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響應多樣化需求。這是提升公交吸引力的關鍵之一。但是這個問題并非單純到技術,而且涉及制度安排、政策調控等多方面。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東援 是的,過去的思維和做法需要有所提升。我們要協力促進行業的變革。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濤(南京城交院):@東援 我們應該努力建立開放式、多模式、一體化、高品質的全民適應性公交體系!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東援:很重要的問題是要建立公交企業對市場需求有效響應的動力機制。交通學科還沒有擺脫只研究技術的思維定式,需要強化對管理科學相關問題的研究。因此需要認真討論制度設計問題。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公交企業究竟是作為“成本控制中心”,還是“利潤中心”?公交到底是“準公營”還是“公營”?相應的利益分配機制的利弊分析。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楊濤:@東援 您點到“腰”上了!更關鍵的是政府如何建立科學理性的公共財政、公共服務體系和決策機制。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需要在體制,機制和法規上改革的東西太多,行業即缺乏緊迫性,也缺乏人才,更缺乏提前的技術儲備。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孫華燦:通勤就是上下班(學),在所有出行目的中頻率最高,時段相對固定的需求。隨著出行范圍擴大,需求多樣化,即使通勤出行占比在出行總量中下降,但通勤概念不會變,應變的是交通規劃建設面對的主要矛盾和解決手段。概念簡單,解釋直白,有利于學者、官員和公眾之間的交流。別顛覆,別泛化,留點bug又何妨?哪個概念能滴水不漏,密絲合縫呢?都是階段性的。大范圍廣時段的所謂"通勤"行為一直存在,公交化高鐵、機場(含通用)也一直在發展應對,但城市里面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要不也不會有對職居平衡理念的熱捧。職居平衡求個啥?如果追求要學術嚴謹,那就來狹義和廣義之分,增加各種限定限定吧。與吃飯類比,通勤好比正餐,營養主要來源,雖然有職業群體正餐時間有不同,同樣需要積極響應,但正常的吃飯安排,餐廳的作息時間基本還是圍繞常規的正餐來的。對通勤行為重新定義會引起一系列交通政策的調整,尤其是針對通勤活動的空間安排、收費政策等,不是小事。既然交通要引導發展以求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那有些需求不去滿足讓其自動調節也是必要的。啰嗦了一下,總體3點意思,1 、通勤概念慎重泛化,2、解決交通問題抓主要矛盾,3、交通服務有揚也要有抑。個人想法,全手碼,各位老師見笑。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陳必壯:所以我個人認為從交通發展角度,上海取消老年人非高峰期坐車免費的政策是錯誤的!有很多理由,我這里只想說的一個理由是收費問題。其實大多數老年人對收費是非常敏感的,原先高峰期老年人乘坐公交收費、非高峰期免費的政策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錯峰出行。現在取消了這一政策,高峰非高峰收取同樣的費用,這種調節作用就會大大降低。@徐康明:@陳必壯同意。@楊東援:@陳必壯不知對此是否有調查數據支持?@陳必壯:@東援只有數據表明公交乘客量降低,但沒看到有在高峰期多少老年人增加出行的數據。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我會持續堅持通勤交通概念的內涵擴大化,沒有要求業界和行業去接受我的這種設想,核心是邏輯和內涵要自成體系。大家繼續選用自己認為合適的即可。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陳必壯:@徐康明 我上次的看法就是通勤交通概念如果大家已經全面接受了習慣的上下班出行的用法,那么有必要再有一個新的詞來定義這種內涵的擴大化,比如叫循規交通?或者習常交通?還是其他的。@徐康明:@陳必壯[呲牙][呲牙]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徐康明:我們大家先回顧一下通勤交通的內涵,以及這種定式思維的過去政策和規劃的影響力。我十分尊重大家繼續使用原通勤交通定義和內涵的意向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全永燊(BTI):@東援 1,公交服務需求并非都是公益性的;2,即便公交所提供的部分服務確實具有社會公益性,但這并不意味公交就是“社會公益事業”,一定要采用政府主導下的壟斷經營體制;3,公交建設/經營/服務必須滿足社會不同群體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全目的多層次個性化需求,而不只是為社會中低收入階層提供日常基本出行保障性服務;4,公交的運力結構/運能配置、運行網絡布局、運營組織調度以及服務模式與手段均應以市場需求的細分為依據;5,對實時服務需求的動態響應和基于各類出行服務系統資源整合的“一站式”實時服務模式是提升公交系統自身生存活力和服務有效吸引力之關鍵,也是必然的發展方向。@楊濤(南京城交院):@全永燊(BTI)贊成[表情]@陳必壯:@全永燊(BTI)贊成!bgf行之道
鳴謝:@程世東、@楊東援、@楊濤、@顧嘯濤、@楊明、@全永燊(BTI)、@徐康明、@張全、@劉麗芬、@陳學武、@王園園、@劉岱宗、@夕陽西下、@王峰杭州、@餘暉、@孫華燦、@陳必壯等專家學者分享精彩觀點!bgf行之道
bgf行之道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