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imege"></menu>
  • <menu id="imege"><tt id="imege"></tt></menu>
  • <input id="imege"><menu id="imege"></menu></input>
  • <input id="imege"><tt id="imege"></tt></input>
    <nav id="imege"><strong id="imege"></strong></nav>
    <xmp id="imege"><center id="imege"></center>
  • <xmp id="imege"><menu id="imege"></menu>

    孫鐵山、范穎玲、齊云蕾:公共交通發展是否提高了北京就業可達性?

    人已閱讀 - - 作者: 孫鐵山 范穎玲 齊云蕾 0

    談到就業可達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早晚高峰城市中心擁堵的街道,就是這個樣子: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4508.jpgs8C行之道

    圖1     北京高峰期城市道路情況s8C行之道

    于是多數研究利用交通擁堵度對就業可達性進行測度。交通擁堵度高的地區,其就業可達性相對較低,而交通擁堵度低的地區,其就業可達性也相對較高。s8C行之道

    但是,這種測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全面反映就業可達性的真實情況。首先,交通擁堵度更適用于以地面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體系,尤其是以私家車為主的城市交通體系。而對于北京這類公共交通系統發達的城市,其發達的地上和地下公共交通系統承擔了相當數量的通勤需求,交通擁堵度并不能準確的反應城市內不同區域的就業可達性。例如,雖然北京郊區的交通擁堵度低于城市中心地區,但城市中心區公共交通網絡發達程度遠超過郊區,因而郊區的公共交通可達性實際上弱于城市中心地區。其次,交通擁堵度主要考慮出行所需要的額外時間,并未考慮總體出行時間。即使由于交通擁堵造成了出行時間的延長,其總出行時間可能仍處于可接受范圍。再者,交通擁堵度僅反映了道路狀況,而忽略了土地利用的情況,即僅僅關注交通供給而忽略了交通需求,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城市的就業可達性。例如,城市郊區的交通擁堵度低于城市中心地區,但是城市中心地區就業集中,對于勞動者而言,其就業可達性要高于郊區地區。鑒于交通擁堵度的局限性,我們需要探索更加準確的指標來反映就業可達性。s8C行之道

    作為中國少數幾個超大型城市之一的北京,由于早晚高峰期嚴重的交通擁堵,以及通過限號、搖號等政策對私家車出行的控制,大大提高了公眾對公共交通的使用。同時北京發達的多樣化公共交通體系,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政府對公共交通的大力補貼,也為以公共交通為主的通勤方式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因此,我們希望以公共交通為出發點研究北京就業可達性。Google地圖、百度地圖等互聯網資源的發展在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s8C行之道

    因此在研究中,我們利用2005年的公交網絡數據和2015年百度地圖Direction API 數據,將其與2004、2013年北京經濟普查中的各街道、鎮鄉的就業數據相結合,測度對某一街道居民而言利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在一定時間內(30分鐘、45分鐘和60分鐘)所能達到的就業機會總數以及百分比,并通過可視化工具,繪制了基于公交的北京就業可達性地圖(地圖鏈接:http://maps.umn.edu/beijing/)。同時,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人群所面臨的就業機會,我們進一步將就業機會分為高學歷就業機會和低學歷就業機會兩類。具體分類及計算方法請參見網站中隨圖提供的方法簡介。另外,我們還提供了準確的可達性數據,只需點擊相應街道、鎮鄉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可在兩張地圖上同時彈出該街道2004年和2013年30、45、60分鐘公交可達的各類就業機會數據和比重(如圖2所示)。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4635.jpgs8C行之道

    圖2     基于公交的北京就業可達性地圖頁面(背景圖為基于公交的60分鐘內就業可達總數)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4735.jpgs8C行之道

    圖3     基于公交的60分鐘內北京高學歷就業可達百分比s8C行之道

    通過地圖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2013年的就業可達性相對2004年有了明顯的提高(圖2),其中高學歷就業可達性的提高尤為明顯(圖3)。其次,一定時間內可達的就業機會呈現出明顯的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圍遞減的趨勢(圖2和圖3)。其中綜合考慮了就業增長和公共交通系統完善的就業機會數量要比就業機會占比的遞減趨勢更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從比重上看2013年30分鐘公交可達的低學歷就業機會相對2004年有一定降低(圖4),這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北京低學歷就業的郊區化進程。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4840.jpgs8C行之道

    圖4     基于公交的30分鐘內北京低學歷就業可達百分比s8C行之道

    再者,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公交可達的高學歷和低學歷就業機會向城市外圍擴張的方向并不一致:其中前者主要向東北和西南方向延伸(圖5),而后者主要向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擴張(圖6)。這一趨勢,與該時期北京的產業結構和布局的深度調整密切相關。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4936.jpgs8C行之道

    圖5     60分鐘內公交可達的高學歷就業機會總數擴張趨勢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5043.jpgs8C行之道

    圖6      60分鐘內公交可達的低學歷就業機會總數擴張趨勢s8C行之道

    另外,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主要對城市中心地區就業可達性的提高有顯著作用。從比重上來看(圖7),由于北京公共交通系統的發展總體趨向于服務中心地區,城市中心地區公交可達就業機會增長非常明顯。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5132.jpgs8C行之道

    圖7     60分鐘內公交可達的低學歷就業機會百分比擴張趨勢s8C行之道

    這一套基于公交的北京就業可達性地圖由明尼蘇達大學漢弗萊公共事務學院和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聯合原創,是明尼蘇達大學全球公交創新項目(Global TransitInnovations, GTI)的重要成果之一。該地圖允許用戶自定義交互方式,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利用可視化工具,直觀描繪了北京就業可達性情況,為學者和公眾探索北京就業機會分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s8C行之道

    歡迎體驗“基于公交的北京就業可達性地圖”:http://maps.umn.edu/beijing/。地圖也提供了詳細的中英文版本的《基于公交的北京就業可達性地圖–方法報告》s8C行之道

    QQ圖片20160602125231.jpgs8C行之道

    依托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交通研究中心的全球公共交通創新項目 (Global Transit Innovations - GTI),是聯系全球交通規劃領域學科帶頭人和教育領軍人才的重要橋梁。該項目致力于多方位探索創新型公共交通發展以應對一系列長期而復雜的社會問題,如汽車依賴,環境與能源危機,貧富分化,以及健康與福利差距的日益拉大等,從而推動可持續城市以及和諧社會發展。目前項目的成員包括來自加拿大、新西蘭、英國、中國和美國等五個國家的眾多知名學者。具體項目介紹,請參見《全球公交創新項目》。另外,該項目不僅提供了中國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視化地圖,也提供了美國國家公共交通的可視化地圖(請參見文章:公交演義︱美國運用其國家公共交通地圖探尋公交發展之路),為學者和公眾研究探索中美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異同提供了多樣化的資源。s8C行之道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

    51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