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 江蘇倡議”發布
人已閱讀 - - 作者: 03月18日,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委農工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建筑學會、江蘇省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鄉村規劃建設》雜志編委會聯合主辦的“當代田園鄉村建設”研討會在昆山召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建筑學會代表,鄉村規劃建設領域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江蘇省設計大師、江蘇省市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領導和鎮村基層代表12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呼吁凝聚專業和社會共識,通過政府部門、專業學者和基層的協同努力,共同推動當代田園鄉村建設的務實行動。全體與會代表簽署了倡議書。 崔愷院士、王建國院士分別結合近年來的鄉村研究和設計實踐,作題為《關注鄉建中的文化要素》、《在地性場所營造——鎮村環境改造提升的設計策略》的學術報告。江蘇省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會長、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劉大威副廳長介紹“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江蘇實踐”并發布“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倡議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張學勤司長充分肯定江蘇近年來在鄉村規劃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中的實踐探索和工作成效,肯定倡議主張;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分別代表國家學會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建國 江蘇省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會長、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劉大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張學勤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 會議達成共識:“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當代田園鄉村建設不僅需要廣大農民群眾主體精神的培育和發展,也需要政府、社會、學界在這一過程中的聯合引導推動。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鄉村發展,倡議業界同仁秉持專業理想,共擔歷史責任,順應時代要求,在不斷的創新實踐中,發揚工匠精神,傳承歷史文化,提升空間品質,接續田園夢想,通過務實行動使鄉村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價值逐步得到更多的認識和認同,將我們的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宜居,使之成為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魅力空間,現代桃源! 會議現場 部分與會專家合影 部分與會專家合影 附: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倡議書 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倡議書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寄托著鄉愁,凝聚著記憶。但在快速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鄉村面臨著資源外流、活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務短缺、人口老化和空心化、鄉土特色受到沖擊和破壞等嚴峻挑戰。為此,中央明確提出,“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要求“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當代鄉村已不僅被認為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和農民聚居地,還兼具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保護鄉愁鄉土的文化功能、發展特色產業的經濟功能、穩定城鄉關系的社會功能以及滿足詩意棲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價值。隨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加快,以及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斷提升,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方式將成為未來不少人的向往和追求。這樣的趨勢在今日之中國正逐漸顯現。正因如此,需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科學引導當代鄉村的理性建設,促進人口、資源、技術等要素向鄉村流動,提升鄉村內生活力,實現鄉村的發展與復興。 江蘇是中國經濟社會的先發地區之一,“十二五”期間,為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江蘇組織實施了“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并取得積極成效。到2016年底,江蘇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7.7%,城鎮常住人口超過三分之二,即將進入城鎮化穩定發展期,也即將邁入重塑城鄉關系、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階段。在此,我們迫切地希望凝聚共識,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以漸進改善、多元參與的方式,營造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當代田園鄉村,保護鄉村聚落與生態環境相融共生的和諧關系,保護鄉村傳統肌理與鄉土文化特色,保護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 為此,我們倡議開展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行動。當代田園鄉村建設既是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螺旋上升后的回歸,也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的融合,更是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的探索。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應著重關注: 尊重鄉村實際。尊重鄉村發展規律,尊重鄉村傳統空間肌理,尊重鄉村風土人情,尊重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和時代發展需求,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以互動式參與的方式,引導村民、社會和政府形成合力,充分調動農民建設家園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建設和維護美好家園,增強家園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立足現實改善。尊重鄉村個性、發展條件與潛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動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人居環境改善。以分類施策、漸進改善、有機更新的方式,對一般村莊著重通過環境整治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條件;對有特色的村莊著重突出風貌塑造,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凸顯鄉村美景和田園風光;對重點發展的村莊著重提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水平,增強村莊發展動力和活力。 傳承鄉土文化。學習借鑒傳統鄉村營建智慧,保護鄉村傳統空間肌理和傳統建筑,傳承鄉土文化傳統,保存鄉村景觀格局。以“輕介入、微改善”的本土設計理念,重塑“山水田林人居”和諧共生關系,促進承載鄉愁記憶、富有傳統意境、充滿桃源意趣的當代田園鄉村的形成。 體現當代追求。農房設計和建設既要體現鄉土性和地方特征,也要注重時代性和宜居要求,推進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適宜綠色技術在農房中的應用,引導農民增強對農房抗震和質量安全的認識。順應當代農村家庭社會結構和人口的變化趨勢,進一步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和運行管理,使得鄉村供水有保障、污水有處理、交通可通達、互聯網可快速聯通,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現代文明。 激發鄉村活力。通過當代田園鄉村的營建和物質空間的持續改善,聯動促進現代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結合“互聯網+”和“全域旅游”的推進,推動鄉村特色品牌和特色產品的同步塑造與開發。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創造鄉村新的就業崗位,吸引人口、社會資源向鄉村回流,助推鄉村復興。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當代田園鄉村建設不僅需要廣大農民群眾主體精神的培育和發展,也需要政府、社會、學界在這一過程中的聯合引導推動。在此,我們呼吁當代規劃建設者共同努力,服務鄉村、服務農民,揚棄以城市為中心的思維定勢,積極融入鄉村、深刻理解農民并向傳統致敬,我們倡議建設主管部門、規劃主管部門積極推動田園鄉村規劃建設實踐,倡議規劃師、建筑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投身于鄉村規劃建設,在致力營建當代田園鄉村的實踐中,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和專業追求,支持幫助廣大村民建設美麗幸福家園。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