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城市機動車的持續增長令人擔憂。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據公安部交管局發布的統計信息:全國機動車保有量2.83億輛(其中汽車1.79億)。一季度,全國上牌注冊的汽車達到706萬。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帶動汽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長,私人小汽車接近1.3億(圖1)。——汽車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年產銷量從2010年突破1000萬輛;2013年、2015年分別達到2200萬輛、2400萬輛。全國已有42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15個城市(包括北上廣深、成都重慶、天津、南京、西安等)汽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而停車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據統計,至2014年,我國汽車的保有量有1.5億輛,而車位缺口高達5000萬以上。上海當下小客車保有量320多萬輛,而全市外環內(中心城區)小客車泊位只有111萬個;廣州市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250萬輛,停車泊位僅有95萬個,全市車位配比大約是1:0.4,比上海還低。上海第五次交通大調查顯示,全市和中心城區的住宅配建車位供給分別為179萬個、64萬個,而夜間停車需求分別為290萬、133萬,停車缺口分別達38%和52%,中心城區的缺口比5年前增加了15個百分點。
汽車交通的三高(高速度增長、高強度使用、高密度集聚)已經對我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盡管諸多城市實施多項交通政策應對,采取各類限制車輛使用與管理措施,但是交通的擁堵、事故與環境污染有增無減。其中“停車難”已經成為困擾城市功能的頭號難題:第一,“停車難”是剛性的,有一輛車就必須有一個以上的車位,即使通過需求管理限制使用,其出行終端也要占用30平方米(包括進出通道),我國城市用地十分有限,困難重重;第二,城市“停車難”已經趨向極限狀態,已經嚴重影響人們從早到晚的正常生活,找車位、搶車位、違章遭罰、隱患重重。從我國國情、市情出發,如何從根本上破解城市停車難?如何提高現有城市各類停車位的利用率?如何統籌規劃設計好各類停車場(庫)?作者總結多年的研究與諸多城市的經驗,認為解決好城市“停車難”困境,一定要實施“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機制”三管齊下的方針及其相關政策,作好三件事:
1 交通違法整治十分必要,但從源頭上限制車輛增速已刻不容緩
總結國內外大城市治理擁堵的經驗與教訓,城市交通發展的進程說明:交通文明的建設。交通擁堵的改善,都不能采取放任主義的政策。上海今年3個月來的交通違法整治,諸多方面出現的新氣象說明了這一點。對于慢行交通(包括行人過街、自行車、助動車闖紅燈等)已有不少改進,而且主要是如何文明守序的問題;但是對于車輛交通出行(包括動態與靜態),交通擁堵關鍵是道路供需不平衡問題。上海現在每年小汽車的增長量都要超過30萬(包括市區牌照額度競拍、郊區滬C牌照以及住滬外省市牌照),四五年就要新增100萬輛(10年前小汽車總量才100萬,而2015年的小客車已經超過320萬),相應的每增100萬小汽車需要增加的終端停車位面積30平方公里(相當于上海內環的浦東全部地面面積)。據測算道路的動態容量也要增加280萬車公里、燃油消耗每年要增加13.5億升;這對于上海的用地控制、環境約束與道路擁堵狀況已經趨于極限!因此,除了當前廹于無奈對交通違法與擁堵的整治,更有必要從源頭上限制車輛擁有的規模與進程。這對于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停車問題的解決更是迫在眉睫了。上海如果不實施更加嚴厲的車輛擁有政策,不實施高成本的差別化牌照(車型、年限)擁有稅費機制,不實施對高投入道路(汽車干道)建設的嚴格限制,那么上海的交通必將越來越擁堵與惡化,“停車難”將越來越難!從源頭上限制車輛增速與總量,最好借鑒的例子就是新加坡政府(上世紀末)通過干預手段主導汽車交通供需平衡的發展政策,包括車輛擁有的定額配給制度(Vehicle Quota System ,VQS)實施方案,將車輛擁有許可證的有效期從先前的10年縮減到5年(延續期支付費仍然十分昂貴),保障車輛能夠有效更新,有效地將小汽車的增長率從6%下降到0.5%以下(2014出現負增長),實現了嚴格控制小汽車總量的目標;還可以借鑒香港實施的私家車購買與使用的差別化的稅費政策,購置稅是按車型和價格累進計算,15萬港元以下部分稅率40%,其次的15萬港元稅率75%,之后的20萬港元稅率達100%,高于50萬港元部分的稅率達115%;除了買車貴、油費貴,香港停車費貴也是一大特色,香港的停車費月租可達到4000元以上(中環),市區的計時車位每小時可高達20港元(銅鑼灣等地私營商業停車場甚至高達30港元/小時),高昂的市場價格調節成為影響市民私家車購買和使用的重要因素,香港近10年中車輛年增長平均只有1萬輛。
2 推進大數據平臺的“聯網整合、共享停車”創新管理 依靠智能停車挖潛
上海停車難總量上的缺口還不能表明停車難的全部,停車難更體現在不同地域空間、不同時間分布層面的供需不均衡上,找車位市中心比外圍難,高峰比平時難,地面比車庫難,駕車停放一般總希望越近越好、越省錢越好。這就像購買買商品一樣。但是“停車位”又不全像商品,它的供給在空間上是不可運輸(移動)的,在時間是是不可存儲(累積)的。現在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對各類停車泊位資源(包括住宅與公建的配建、路邊與路外公共停車位)的聯網管理有就了可能(圖2)。
國家發改委近期發文支持移動終端互聯網停車應用的開發與推廣,鼓勵出行前進行停車查詢、預定車位,實現自動計費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上海停車”APP 已于2015-11-10已上線運行,這是上海政府主導和企業合作基于“互聯網+停車”的應用軟件。現有功能包括停車位、目的地、公共停車場(P)和路邊停車場(S)、泊位數、運營時間、導航路徑、出入口查詢等,并利用高德地圖平臺設置了300米、500米、1000米范圍內停車泊位(P和S)的搜索。下一步還需完善與擴展覆蓋范圍(除了公共停車場P和路邊停車場S,還應整合補充居住配建和公建配建的車位信息),拓展其應用功能,包括各類泊位的預約、電子智能支付、“泊位錯時服務”等共享多贏機制。如果能夠將全市的停車資源聯網整合、將靜態交通的智能化與動態交通(軌道線站、地面公交、出租、約租的GPS定位等)結合起來,必將為實現全市的各類停車資源共享管理,全市智能化停車邁出歷史意義的步伐。
3 按照“小型、分散、就近”的規劃設計理念推進停車“供給側”改革
如何實現“聯網整合、共享停車”創新管理?作者認為:各類停車場(庫)的泊位供給規模與合理布局是關鍵,是基礎條件。不論哪一類停車場,不論怎么智能化,其目標首先是要為停車人服務好,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停車方便”:即停車離出行目的地要近(步行短)、進出停車位要便捷(易通達)、停車庫(場)要小而多覆蓋面積大(省時間),這就是停車規劃的“人本位”思想,這就是“小型、分散、就近”的規劃設計理念。應該看到,我國還在實施的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已經20年未有修訂了,其中有兩點應該引起城市規劃工作者的注意,一是不宜機械地在規劃中將配建、公共、路邊三類停車泊位使用功能與供給布局規模孤立起來(包括其結構比例),許多城市停車規劃普遍按照“80-15-05”車位結構(即配建80%,公共15%,路內5%)分別(分隔)實施建設,與我國用地開發功能的混合性、復合性的規劃趨勢相悖。正因如此,對各類停車場其產權歸屬和經營管理帶來許多后遺癥(多頭管理、職能交叉),給當下“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實施靜態交通聯網管理的難度增加許多;二是對路外公共停車場建設按照規范(規劃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計算偏高、配置欠合理。在實際規劃中由于土地與資金原因,公共停車場規劃布局與停車需求往往脫節,諸多城市(包括一線城市)真正實施規劃的很少,效益很低(包括一線城市)。在城市用地強調集約與復合開發、“互聯網+智能停車”時代,停車場規劃建設要從傳統的分類和功能模式改變,走向“小型、分散、就近”的規劃模式。在上海,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從實際出發,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議根據上海市中心、內環、中環、外環的規劃分層特點,提出不同區域(包括商業與樞紐分中心)停車位密度的規范性設置標準,例如中心區按5000-6000泊位/平方公里、環內外依次采用3000-4000泊位/平方公里、2000-3000泊位/平方公里、1000-2000泊位/平方公里的標準,作為各個區域(包括新區規劃與老區改造)停車場布局和規模大小差別化配置的依據。按照步行距離(R)不大于50米、100米、200米、300米及其以上,檢驗停車場(庫)泊位密度布局覆蓋(范圍)的合理性。
2)推廣街區制,挖潛補停車位短板。根據中央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打開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同時,應該增強小區公共停車場的建設力度。在調整街區支路網(增加“窄馬路、高密度”微循環支路)的同時,通過合理規劃推進“小型、分散、就近”停車泊位還大有文章可做。
3)重視街前屋后,小區盡端,建筑紅線后退的用地挖潛,重視小區公共綠地與空間利用以及推廣新型停車設備(如簡易立柱托盤升降式)的建設,以彌補就近停車的短板。例如利用城市道路紅線與建筑物離界退讓線的距離(按照不同區位建筑物高層、多層、低層),一般有12-15米、10-12米、6-8米可以作為公共用地使用)。近期上海浦東塘橋、普陀區兒童醫院、黃浦豫園、楊浦紅房子醫院區域整治(包括停車共享)已見成效,又如五角場的百聯又一城商廈建筑物和淞滬路紅線之間距離,已經挖掘為公交、出租港灣、停車場入口通道的潛能。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