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宏志:探索交通問題解決之“道”
人已閱讀 - - 作者: 02017年2月25日,江西智能交通論壇在南昌隆重召開。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關宏志發表了《探索交通問題解決之“道”》主題演講。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四個部分。
一、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我國交通建設取得了許多令人自豪、讓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我們的城市交通管理現狀并不盡如人意。(如圖)
面對這些司空見慣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我們的路口會如此?為什么我們的人行道會如此?這樣的路口適合我們步行者、自行車出行比例占50%以上的城市嗎?
不管是智能的還是基礎的交通管理,我們認為這些現象與規劃、建設及管理的思路有關。那么,應該如何認識我們的交通呢?老子說:天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么,衍生出這些交通現象的“道”又是什么?深刻影響我們城市交通的那個“道”又是怎么樣的呢?
二、觀察對比
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道”無處不在。我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們到一個城市,一看其社會形態,就能大概估計到這個城市的很多方面問題。如一個城市的居民住宅防盜窗能夠從一樓修到十幾層、二十幾層甚至三十多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個城市的治安很糟糕。
(如圖)這些照片,都是我在外國考察時候拍攝的街景。
我更想說的是下面這兩張圖(如下圖)。這個日本京都市的河原町,是京都商業最繁華的地方。這個道路,本來是上下四車道的道路,很窄!現在改成了上下只有兩條道路。這個街道改造項目挺有名,這意味著你所有的車,只要有一個公共在走或者停,后面的車一定是等著,這就是日本人認為的公交優先!
如果有人問:交通帶來的三大問題是什么,我們會如何回答?一般會回答“擁堵”、“安全”和“環境污染”。那么,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問西方人,他們會如何回答?他們會認為“安全”是第一問題,其次是“擁堵”和“環境污染”。
我們發現,人們看待交通問題重要程度的順序并不相同。我們或許很好奇,這種回答問題順序的不同是個問題嗎?如果是,又意味著什么?那么我們就開始思考,如果我們改變這種不同,是不是我們的交通系統會有所改變。
我們很容易想到:優先選擇“安全”問題是否意味著更重視人的存在和需求?而優先選擇“擁堵”問題是否意味著更重視車的存在和需求?這些或許正是問題的關鍵!
三、思考及對策
影響我們看待交通系統的“道”是不一樣,這可能是后面發生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和起點。
這里面有幾個理念,引用孟子的一句話: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雖然對這句話的理解有爭議,當然用孟子一貫的思想來看,這句話不能完全反映他的思想,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還是有“民為貴”這樣的思路,這些決定了我們交通系統的基本特征。
因此不得不重新來審視一下我們的道路交通設計,除了從外國外考察的現象,那是直觀看到的,還有一些東西可能看不見,但我們學過來了。比如行人優先和公交優先。
從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中,發現了什么樣的人文精神?比如弱者優先、行人、非機動車優先,以及多數人優先等等。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交通系統是否好用的最大區別是人在交通系統中的位置。
那么僅僅從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出發,就能解決擁堵問題嗎?孔子早就說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話在孫子兵法當中也有,叫“法乎其上則得其中……”。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很高的境界,或者很好的思路,我們才能得到很好的結果,否則什么都得不到。
也就是說我們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可能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是中國傳統哲學給我們的啟發。那么我們還是得追尋什么是其上,我認為應該是人文關懷,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宜居城市,這才應該是取乎其上。
多數中國人最害怕就是擁堵問題,那應該怎么去認識交通擁堵問題呢?(如下圖)這是我在互聯網上找到的日本東京的平均車速的統計數據。
圖中有三條線,一條線多摩地區,大概就相當于郊區。如果拿北京來說,大概相當于遠郊區縣,然后下面的藍線相當于三環四環以內,實際上它的平均車速在十五至二十公里范圍內。
我又查了下其它國家,比如曼谷、倫敦、紐約等等。
而北京的平均車速則在20公里以上。因此,我們的城市的道路交通狀況并非像我們自認為的那么糟糕。在和倫敦的交通專家口頭交流時,他們曾表示,平均時速20公里正是他們希望的速度。因為,那樣居民更安全,整個城市感覺更舒適。
由此看來,如何看待車速(擁堵)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改變對車速的追求,處理好人在道路交通系統中的位置,或許是今后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關鍵。或許正像處理好停車會促進道路暢通,提高運行效率那樣,處理好道路交通系統中的人,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更加和諧順暢的道路交通。
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內交通設計規劃還是更多的突出機動車需求,忽視了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需求。這主要是我們的觀念問題,只要我們的觀念通了,剩下的問題就好解決。
從長遠的目標來看,還是應該以我們城市的繁榮,讓大家感覺到宜居,這才是最終目標,首先要考慮的肯定還是安全、公平和以人為本。
四、結語
弗朗西斯.福山曾經說過:科學和技術是進步的基礎,對于這種主張,二十世紀的經驗已顯示相當值得懷疑,因為技術能否改善人的生活,跟與之平行的道德進步程度有密切關系。如果道德不進步,技術的力量就只有奔向邪惡的目的,人類將被投置于更惡劣的境遇。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