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居民出行需求狀態監測系列(第三期)—空間特征分析2
人已閱讀 - - 作者: 0上期介紹了手機信令數據在校核南京市綜合交通模型中的部分功能,本期主要通過手機信令數據挖掘分析識別居住人口活動空間圈特征,評估南京市城市建設發展階段。從手機信令數據的視角來看,活動圈層表征為特定組團居住人口一日全目的出行OD(通勤、通學、彈性、其他)所覆蓋的空間范圍,從宏觀層面反應了不同城市組團的現狀城市功能發展程度以及與其他組團之間的功能互動的強度,這對于理解和判斷城市空間結構發展階段具有直觀的數據支撐。
根據手機數據分析結果,南京主城區居住人口活動圈層半徑集聚在15km左右,其中80%左右活動出行集中在8km-10km半徑范圍以內(主城區范圍),表現出主城區由于城市功能集中對內部居民出行的強大吸引,導致區內出行比例較高。10km以上的副城范圍內明顯呈現出沿軌道線路串珠狀軸向拓展。
主城區活動影響圈層分布
主城區內部一體化發展趨勢相對顯著。其中老城區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人口和建筑密度極大,活動強度分布集中度很高,高熱力活動半徑大約3-5公里。
老城區活動影響圈層分布
河西、城南、城北、城東片區核心功能相對較弱,依然對老城區形成高度依賴,外圍片區之間的相互聯系滲透相當薄弱。其中河西與城南在與老城區高強度互動的情況下,兩個分區居民的出行活動已經形成局部的相互滲透,體現了河西與南部新城核心區建設對于兩片區居住人口的活動吸引。城北片區、城東片區則以與老城活動聯系為主,與其他組團聯系相對較少。
老城與相鄰外圍片區的聯系也明顯顯示:相鄰距離越近,聯系越緊密。如,河西與老城之間的強聯系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山路、中山南路以西區域;城南與老城之間的強聯系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東路-漢中路以南區域;城東與老城之間的強聯系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央路沿線及以東區域;城北與老城之間的強聯系區域主要集中在北京西路以北和玄武區。
主城區內各分區活動影響圈層分布
外圍各片區與老城的強聯系地區均包含了新街口核心區。以上現象也意味著:(1)老城尤其是新街口強大的中心功能依然是不可替代的;(2)外圍片區各自的職居平衡也是相對較好的;(3)主城內居民的日常活動半徑主要集中在3-5公里以內;(4)這樣的空間結構、功能配置、活動特征,十分有利于營造“公交+步行+自行車”綠色交通模式,減少對小汽車出行的依賴。只要交通政策引導得當有力、公交服務能力與水平和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環境進一步得到提升與優化,主城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與改善。
外圍副城活動圈層以覆蓋臨近組團為主,隨著主城區產業外溢以及副城商業、研發、辦公、文娛等高端產業的發展,東山副城也逐步成為復合型片區中心。同時與主城鄰近區域聯系緊密:沿軌道1號線、3號線向城南、老城等組團輻射,沿石楊路通道向城東組團輻射。
仙林副城隨著高端產業的發展,且由于腹地受限,活動圈層覆蓋仍然以自身內部為主,與城北、老城片區形成一定的通勤聯系,通過換乘,沿軌道1號線、4號線通道輻射。
江北副城起步較晚,內部尚未整合形成一個統一的副城核心,其活動圈圍繞雄州、大廠、浦口-高新區、珠江鎮4大片區中心展開,其中六合雄州明顯發展相對獨立,其余3個片區已經初步呈現連綿化態勢。江北副城與江南地區關聯度最高的區域是主城區鼓樓和玄武兩區,沿軌道3號線通道輻射,跨江與主城區城北、河西北部片區聯系。
各副城活動影響圈層分布
三大副城活動熱力圖的離散度明顯高于主城,居民的活動半徑也大于主城,活動半徑估計達到5-8公里,由此帶來對機動性的依賴會明顯高于主城;三大副城除了自身內部活動相對集中之外,對外聯系主要還是與主城發生關聯,副城與副城之間的聯系相當薄弱,這也是造成主城與外圍副城聯系通道交通擁堵日趨加劇的根本原因;還有一個特征是三大副城與新街口中心均存在很強的聯系度,再次證明新街口中心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全市性核心區,也意味著增加外圍區域與新街口地區的軌道交通快線聯系是十分必要也是極為關鍵的。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