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新的技術概念層出不窮,跟上步伐的確有點吃力。對于城市交通來說,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尚在路上,智慧交通的概念又鋪天蓋地地襲來,眾說紛紜的概念差異、各地追趕潮流推出的各種計劃,以及出于不同理解的各種報導,造成了許多迷惑與混亂。從科學研究角度來說,過于追逐新概念并無太大意義,但是理解交通從“信息化”到“智能化”,進一步邁向“智慧化”的進化路徑,還是具有實際指導價值。
稱之為“智慧交通”,當然與智慧城市具有極為緊密的關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曾撰文給智慧城市下定義,他認為智慧城市的內涵是將數字城市、物聯網與云計算三個概念的融合。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傳感器裝備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種物體中形成物聯網,并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實現物聯網的整合,從而實現數字城市與城市系統整合。是城市全面數字化基礎之上建立的可視化和可量測的智能化城市管理與運營,包括城市的信息數據基礎設施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網絡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臺與綜合決策支撐平臺。
根據類似考慮,“智慧交通”可以視為“智能交通”發展的高級階段,更加強調對城市交通的系統管控、科學決策和演化引導(參見圖1),或者說更加強調了系統中樞智慧的功能提升。
圖2 智能公交的系統構成概念示意
伴隨發展需求的深化和變化,相比早期智能公交,必須增添更多的政府管理決策功能。一方面利用政府管理中的線路審批、資源配置、條件保障等權利,為公交創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則是實現治理模式的改革,促使公交企業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加適應需求、更高質量的服務。
圖3 從智慧公交角度來看的系統重構
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對數據深度加工,探尋背后因果及規律的任務。例如圖4所示公交專用道運行車速受到具體交叉口影響程度的分析,圖5所示的公交專用道客流狀態與沿線建成環境之間的關聯分析,圖6所示的基于IC卡數據與問卷調查數據鏈接,進行乘客對象類別細分基礎上的服務改善訴求分析等。
圖4 公交專用道運行車速受到交叉口影響分析
圖5 公交專用道客流狀態與沿線建成環境之間的關聯
圖6對象類別細分基礎上的服務改善訴求分析
這些深入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為管理決策提供了更加科學、細致的判斷證據,是智慧交通中樞系統功能的顯著特征。
當然,上述部分只是智慧交通中的個別“神經元”,在應對更加重要的決策問題,例如推進公交都市建設時,需要多個“神經元”協同工作,才能夠幫助決策者明晰“可以不依賴于小汽車的城市”架構,以及推進路徑。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