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60年:2016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
《城市交通精細化設計與創新》專題論壇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上,由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主承辦的“城市交通精細化設計與創新”專題分論壇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此專題論壇由南京市城交院錢林波總經理主持,同濟大學楊曉光教授、中規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戴繼鋒副院長、南京城交院於昊副總經理、中規院西部分院杜恒副所長、上海濟安交通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孫偉、深圳交通中心的楊宇星所長、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工邱銀英等給大家帶來里了精彩的報告!
此次專題論壇聚焦國內外城市交通設計領域前沿技術與觀點,展開經驗分享與理論探討。本期微信號將對此次分論壇的精彩內容進行回顧。
精彩回顧
主持人致辭:
錢林波
▎工學博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南京城交院副董事長 總經理 總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公安部、建設部“暢通工程”專家組專家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同行,歡迎大家參加下午的論壇。我是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錢林波。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道路交通設施快速發展,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供應基本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要求,但是就城市交通設施的服務能力來講,大家都能感受到還有很多值得提升的地方。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我們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工程技術,輕功能設計,缺乏交通設施提供精細服務的設計理念和意識。
正是基于這種狀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以上海同濟大學楊佩昆教授和楊曉光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研究城市交通設計的技術、理論和方法。從2014年開始,國家住建部組織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交研中心、天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開展編制城市交通規劃設計導則,到目前為止,這個導則已經初步形成。
今天這個導則的參編單位在這里共聚一堂,共同組織了這次論壇。本次論壇我們分上下兩個模塊:第一個模塊對城市道路交通設計的發展前沿、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作介紹;第二個模塊是由參加國家交通設計導則的單位進行案例分析和研討。下面請允許我介紹參加今天互動研討的專家:楊曉光、戴繼鋒、錢林波、戴帥以及演講嘉賓杜恒、孫偉、於昊、史桂芳、楊宇星和邱銀英,其他來賓在此我就不一一的介紹。下面,首先請同濟大學楊曉光教授做關于巜演變中的城市交通系統集成設計理論與方法前沿---交通設計發展與創新》的報告。
專題論壇要點提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路交通設施快速發展,但道路建設卻普遍存在著下述問題:規劃、建設、管理各階段劃分過于清晰,缺乏相互銜接與反饋,常顯得“宏觀有余而微觀不足”、“規劃有余而設計不足”,難以保障規劃目標的落實;城市道路從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過程中,重視“工程技術”而忽視“功能設計”、重“機動車設計”而忽視“人的設計”,缺乏提供精細服務的理念和意識,導致各種交通問題的產生。
今天我們已經達成一種共識:城市道路應該回歸“人”這一本體。因此,城市道路應當在以人為本、綠色交通優先的理念指導下,通過系統化、精細化、精準化的設計手段優化城市交通時空資源的配置,保障出行的安全和便捷,提高出行效率。與會嘉賓既介紹了交通設計的理論、方法以及國家交通設計導則和江蘇省城市交通設計指南的主要內容,同時結合貴安、南昌、鹽城和天津等城市的案例進行了研討,形成以下核心要點:
1、在既有體系中嵌入交通設計環節
通過交通設計在宏觀的交通規劃和微觀的道路工程設計和建設管理之間搭建功能傳遞的橋梁。首先,把交通設計理念融入到控制性詳細規劃里,把規劃和實施階段結合起來。通過控規階段的總體交通設計,避免靠兩條紅線來控制道路的界限,充分預留并控制各類交通設施的用地空間,提供了堅持底線又富有彈性的交通基礎設施管控平臺,為下一階段的詳細設計提供基礎。
其次,在傳統的道路設計基礎上,強調詳細交通設計的環節。詳細交通設計在規劃預留的空間內將交通設施的詳細方案進行具體化和落實,并與初步設計、工程方案工作同步展開,可以有效地指導施工圖設計,確保規劃理念在實施階段的全面落實。
2、推動“三線”融合設計
道路紅線在特定時期保障了道路建設,但在新的發展背景下,不應該視道路紅線為“設計管理的鴻溝”。盡管紅線內外權屬和責任主體不同,但應當將紅線以外的沿街空間納入道路的規劃、設計、建設及管理的范圍,將紅線內、外的空間統籌設置,積極推動跨部門合作和溝通,提升道路的出行品質。
3、合理的道路功能定位
對于道路功能應當有綜合認知。道路除了承載各種交通活動外,還包含交往交流、商業活動、休閑游憩等生活性功能,同時也應重視道路作為城市歷史人文記憶的高品質功能。精細化道路設計應從道路功能出發,從人的交通和活動需求出發,實現道路空間的差異化使用,靈活的設置道路綠化帶、街道家具、沿線出入口等設施,提高道路與沿線用地的協調性。交通性道路強調貫通性和機動性,以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為設計考慮;生活性道路強調可達性和舒適性,以提升道路環境和地區活力為設計考慮。
4、踐行倡導綠色交通的理念
具體內容包括:推進路權分配革新方法,大幅提升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的通行路權、交通安全和出行體驗。倡導道路橫斷面資源分配向綠色交通傾斜,斷面依照行人、自行車、公交、小汽車優先級遞減,滿足人對于街道的多元化需求。強調高密度,小尺度的路網架構;強調以功能為導向,轉變單一追隨需求建設設施的做法;公交專用車道重點設在公交運行服務水平低的路段,雙向四車道的道路也可設置公交專用道;通過林蔭道建設提高步行和自行車舒適性;健全面向行人和自行車的指示系統等。
5、重視重大基礎設施對重塑城市空間的作用
重視軌道交通、快速路對重塑城市空間的作用,在交通設計時要重視線、站位功能與城市空間的互動;強調站點與周邊用地的銜接;重視軌道站的接駁設施設計等。
重大基建設施設計強調規劃、設計的協調互動:交通系統組織規劃對重大基建交通設計戰略意義重要,因此必須從系統最優、可實施的角度,實現軌道、干線道路、公交、樞紐等重大基建的空間和建設時序的協同。重大基建的精細化設計是從宏觀交通系統組織規劃、中觀總體交通設計到微觀詳細交通設計自上而下指導和自下而上反饋的完整的過程。
6、城市交通設計強調系統性、協調性和安全性等
交通系統應通過精細、精準的設計實現系統最優,要充分實現用地功能和交通系統的和諧;交通和生態環境、心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的和諧、交通系統內部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和諧以及交通規劃、設計和管理的協調等。
單條道路的設計應統籌考慮路網功能、交通組織、人文景觀環境、和交通需求等的基礎上,在網絡層面進行道路的資源整合和安排。此外,應通過設施布局、工程與管理等措施減少交通安全隱患,尤其注重保護行人和自行車等交通弱勢群體的交通安全,保障交通的有序通行。
交通設計應重點關注可能產生瓶頸的內容,包括交叉口設計、快速路和一般城市道路的銜接等、樞紐設計等內容。交叉口范圍對全部要素進行一體化安排,在不同的區域,應采取合理的渠化展寬或渠化縮窄的設計。
7、突出道路個性,實現“街道定制”
道路應從“批量復制”轉變到“單品定制”,以塑造道路的個性與特色。從“管理導向”向“功能導向”轉變、從“界內”向“跨界”轉變、從“粗獷”向“細膩”轉變、從“政府意志、工程師意志”向“公眾參與”轉變。道路的精細化設計不應局限于傳統的交通層面,從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綜合考慮各類問題。
8、新技術應用
設計的手段和手法應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可通過駕駛模擬、大數據等新技術進行精細化、精準化的分析和評價。
總體來說,城市交通精細化設計是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的措施之一,單靠拓寬道路并不能解決道路的供需矛盾,應通過對車道數量和人行道寬度的管控、交叉口的縮窄和公交優先信號燈的設置等各類工程、功能和管理措施的采用,引導居民采用合理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微信公眾號:MobilitySolution